2025-09-22
曾几何时,生物质电厂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代表,在我国掀起建设热潮。在政策扶持和环保理念推动下,全国各地生物质发电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近年来,部分曾经风光无限的生物质电厂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以生物质发电为主业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停工破产。这场行业危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生物质电厂又将如何突破重围,找到生存与发展之路?
回顾生物质电厂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从蓬勃发展到举步维艰的兴衰史。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电价补贴、税收优惠和投资补贴等,极大地刺激了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发展。在2010-2015年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15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30万千瓦,是2010年的3倍多。生物质电厂曾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解决农村废弃物处理、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能源结构的有效途径。
以山东某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为例,成立于2008年,鼎盛时期年处理秸秆30万吨,年发电量达2.1亿千瓦时,不仅解决了当地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然而近年来生物质发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生物质电厂亏损扩大,债务包袱加重,甚至停工、破产。笔者试举例分析原因。
第一,原料成本持续攀升。生物质电厂的燃料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这些原料具有季节性、分散性特点,收集、运输和储存成本高昂。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原料市场竞争加剧,许多电厂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比如,安徽某生物质发电企业曾经是当地明星企业,但由于秸秆价格从最初的200元/吨上涨到目前的350元/吨,加上收集半径不断扩大,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导致企业连续三年亏损,最终于2022年宣布破产。
第二,政策支持力度减弱。随着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不断扩大,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补贴发放周期延长,有的甚至长达2-3年,给企业现金流带来巨大压力。同时,补贴退坡政策使得新项目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投资者信心受挫。这告诉我们,单纯依赖政策补贴的行业和企业风险巨大,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甚至不能生存。
第三,技术瓶颈制约发展。我国生物质发电技术相对落后,发电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只有20%-25%,远低于煤电的40%以上。加之设备运行不稳定,维护成本高,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第四,环保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生物质电厂在污染物排放、噪声控制等方面面临更高要求,需要增加环保设施投入,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
面对严峻的形势,生物质电厂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转型突破,探索出了多条可行的发展路径。笔者根据常年观察,总结了生物质电厂破局转型的主要路径。
路径一:热电联产,转向供热市场
许多生物质电厂开始从单纯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为周边工业园区和企业提供蒸汽和热水,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江苏某生物质电厂原本只发电,年亏损达800万元。2021年该厂投资建设了供热管网,向周边10余家企业供应蒸汽,不仅解决了这些企业因环保要求淘汰燃煤锅炉后的热源问题,还使电厂综合能源利用率从25%提高到75%,当年即实现盈利300万元。
路径二:炭气联产,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些生物质电厂通过技术创新,将单纯的能源生产转变为能源和材料联合生产,在发电或供热的同时,生产高附加值的生物炭产品。河南某生物质能源公司开发了生物质炭气联产技术,在给周边企业供应蒸汽的同时,年产高品质生物炭1.5万吨。生物炭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工业原料使用,每吨售价达2000-3000元,极大提升了项目经济效益。该公司由此成为当地盈利能力最强的生物质能源企业。
路径三:多元化经营,拓展产业链
部分生物质电厂通过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控制原料成本;向下游拓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吉林某生物质发电企业建立了"秸秆收储-发电-有机肥生产"一体化产业链条,通过建立自己的秸秆收储网络稳定了原料供应,同时利用发电产生的灰渣生产有机肥,形成了循环经济模式,有效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路径四:技术改造,提升运营效率
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也是生物质电厂突围的重要途径。比如,广东某生物质电厂引进了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技术,使发电效率从22%提高到30%以上,同时降低了维护成本和污染物排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生物质电厂的突围之路仍然漫长,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的双重力量。
政策层面,需要保持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完善补贴发放机制,同时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鼓励热电联产、炭气联产等高效利用模式。市场层面,生物质电厂需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笔者认为,即使部分生物质电厂遇到了经营困难,给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生物质能源仍然是我国可再生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生物质电厂通过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必将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我国能源转型和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生物质电厂的困境与突围,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兴衰史,更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只有正视问题,勇于创新,才能在挑战中找到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自:能源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