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在全球“双碳” 目标推进与能源结构转型的浪潮中,生物质能作为唯一可循环利用的碳基能源,正从传统能源补充角色,逐步成长为绿色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它以农业废弃物、林业剩余物、畜禽养殖废弃物及城乡有机垃圾等为原料,兼具环保与资源循环属性,不仅能缓解化石能源依赖,还能解决农业农村污染问题,其发展方向已成为能源领域关注的焦点。
当前,生物质能发展正朝着多元化利用方向迈进。过去,生物质能多以传统焚烧发电为主,利用效率低且污染风险高。如今,随着技术升级,热电联产、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等细分领域快速崛起。在农村地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可同时满足供暖与供电需求,像北方部分县域的生物质供暖工程,通过燃烧秸秆制成的成型燃料,替代散煤供暖,既降低碳排放,又改善空气质量;生物天然气领域,借助厌氧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转化为天然气,注入城市燃气管网或用于车辆燃料,实现“变废为宝”,国内多地已建成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厂,年处理有机废弃物数十万吨;生物液体燃料则聚焦交通领域减排,以废弃食用油、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可直接与石化柴油混合使用,在物流、公交等行业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创新是推动生物质能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方面,原料预处理技术不断突破,解决了生物质原料分散、收集成本高的难题。通过粉碎、压缩、碳化等工艺,将松散的秸秆、树枝转化为高密度成型燃料或生物质炭,不仅便于运输储存,还提升了能量密度。另一方面,转化技术持续升级,高效厌氧发酵菌种的研发,让生物天然气产气率提升30% 以上;先进热解气化技术则能将生物质转化为合成气,进一步加工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拓展了生物质能的应用边界。同时,智能化管控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生物质能项目从原料收集、生产运营到产物输送的全流程监控,提升了项目运行效率与稳定性。
政策支持与市场化机制完善为生物质能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明确生物质能在可再生能源中的战略地位,将生物天然气、生物质热电联产等纳入补贴范围,并推动建立生物质能发电并网优先机制。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径,如开展生物质能碳减排交易试点,让项目通过碳交易获得额外收益;建立原料收储运体系,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保障原料稳定供应。在国际层面,欧盟、美国等通过设定生物燃料掺混比例标准、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借鉴经验。
不过,生物质能发展仍面临挑战。原料供应的季节性波动、转化技术成本较高、部分项目环保标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行业进一步发展。未来,需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市场化机制,畅通产业链各环节;加强环保监管,确保项目绿色运行。随着技术突破与政策完善,生物质能必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双碳” 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