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自2021 年 7 月中国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以来,碳配额价格的波动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作为衡量碳排放权稀缺程度的核心指标,碳价更是撬动企业减排行动、助力实现 “双碳” 战略目标的重要经济工具。2024 年末,碳价曾攀升至阶段性高点,不过进入 2025 年,其价格却陷入持续低迷状态,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各方的广泛探讨。因此,深入分析当前碳价低迷的背后原因,并对 2025 年底至 2026 年的价格走向做出科学预判,对于碳市场中的参与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025 年碳配额价格低迷的核心成因
(一)碳配额供需格局失衡
在需求侧,火电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参与领域,其发电量的下滑直接导致了碳配额需求的疲软。2025 年 1-4 月,全国总发电量累计同比仅增长 0.1%,这一增速与去年同期 6.1% 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中火电发电量更是出现了同比下降。受国际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的冲击,4 月份之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跌破 50% 的荣枯线,工业生产节奏明显放缓,工业用电量增速随之下降,进一步削弱了对火电的需求。此外,2025 年以来全国气温整体偏高,居民取暖用电需求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火电的市场空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伏、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25 年 1-4 月,光伏和风力发电量均保持着 10% 以上的高速增长,不断抢占火电的发电份额,最终导致火电企业对碳配额的需求大幅降低。
在供给侧,多重因素共同推高了碳配额的市场供给量。一方面,配额跨周期结转政策的实施,使得部分配额盈余企业手中囤积了大量碳配额。以中国神华为例,截至2024 年末,该企业持有碳排放配额高达 4100 万吨,市场总价值可观,这些企业在市场上的抛售行为直接增加了碳配额的供给。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部发布相关方案,明确对新纳入碳市场的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2024 年度的配额按照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进行等量分配。这意味着在当前阶段,这三个行业的碳配额处于 “零缺口” 状态,短期内不会产生额外的配额购买需求,反而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释放部分配额,进一步加剧市场对碳配额供给过剩的预期。除此之外,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重启后,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 CCER 替代部分碳配额(替代比例不超过 5%),这一政策相当于间接增加了市场上可用于履约的减排量供给。尽管目前 CCER 的签发量相对有限,但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会有更多 CCER 进入市场,这一预期也对碳配额的供需平衡和价格走势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能源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
碳价与国际清洁能源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25 年 4 月上旬,国际市场上各类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每吨跌幅约 10 美元,天然气价格也同步走低。在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能源结构体系中,原油价格的波动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影响相对清洁的能源供给侧价格,导致整体边际减排成本下降,进而对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价格形成下行压力。能源价格的下跌,使得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替代高碳能源的经济动力减弱,企业对碳配额的需求也随之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碳价的下跌态势。
(三)相关政策调整的影响
2025 年 4 月,官方公布的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同比微增 3%,这一政策调整打破了市场此前对碳配额稀缺性的预期。在此之前,市场普遍期待通过收紧配额总量来推高碳价,从而促进企业加大减排力度。但实际配额总量的增加,让市场产生了对配额政策宽松化的担忧,这种担忧情绪反映在实际交易中,直接导致了碳价的下行。尽管碳市场扩容政策在 2025 年 3 月底正式落地,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但政策中设置了三年缓冲期。在缓冲期内,新纳入行业不会对碳配额的供需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反而由于市场对长期碳市场规模扩大的预期,降低了整体碳市场的边际减排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价的上涨。
二、2025 年底 - 2026 年碳配额价格走势预测
(一)短期:价格波动受多重因素制约
临近2025 年底,随着碳配额履约期的逐步临近,企业对碳配额的需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部分碳配额不足的企业为了完成履约义务,将在市场上采购碳配额,这一需求将对碳价形成一定的支撑。如果届时履约需求较为旺盛,碳价有望回升至 80-90 元 / 吨的区间。
然而,短期碳价走势仍面临不确定性。如果2025 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复苏力度不足,工业生产活动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对能源的需求难以有效提振,火电发电量也无法实现回升,那么碳配额需求可能依旧保持疲软态势。同时,若市场上碳配额供给依然充足,碳价或许会在 65-75 元 / 吨的区间内震荡运行。此外,CCER 市场的发展情况也将对短期碳价产生重要影响。若未来一段时间内 CCER 签发量大幅增加,其作为碳配额替代品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可能会对碳配额价格形成压制;反之,若 CCER 项目审批和方法学更新速度缓慢,导致 CCER 供给受限,那么其对碳价的抑制作用将会有所减弱。
(二)长期:碳价上涨趋势明确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双碳” 目标推进的不断深入,对碳排放的管控力度将持续加强。预计从 2026 年开始,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将逐年缩减 2%,这一政策调整将显著提升碳配额的稀缺性,为碳价上涨奠定基础。同时,随着企业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减排难度将逐渐加大,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也会随之上升,这一因素也将推动碳价稳步上涨。
此外,随着碳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运行将更加规范,更多的金融工具(如碳期货、碳期权等)和市场参与者(如金融机构、投资基金等)有望进入碳市场,这将有效提高碳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促进碳价向合理水平回归并实现上涨。值得关注的是,欧盟碳关税预计将于2026 年正式落地实施,这一政策将对我国高碳行业出口形成倒逼压力,推动国内高碳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对碳减排工作的投入,进而增加对碳配额或 CCER 的需求,为碳价提供长期利好支撑。综合来看,长期内中国碳价有望突破 150 元 / 吨,并逐步向全球碳价目标(约 85 美元 / 吨,折合人民币约 600 多元 / 吨)靠近。
三、总结与建议
2025 年中国碳配额价格的持续低迷,是碳配额供需失衡、能源价格波动以及政策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短期内碳价受经济复苏态势、履约需求、CCER 供给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风险,但从 2025 年底到 2026 年乃至更长期来看,随着碳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双碳” 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全球减排合作的不断加强,碳价上涨的大趋势已经明确。
为推动中国碳市场健康发展,助力“双碳” 目标实现,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层面,应持续优化碳市场政策体系,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合理调控碳配额供给,完善碳价形成机制;企业层面,需积极适应碳价变化趋势,加大减排技术研发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低碳发展能力;市场参与者层面,应密切关注碳价走势和政策动态,精准把握市场投资机会,理性开展交易活动。通过政府、企业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碳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
(转自: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