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工业节能已成为中国实现绿色转型、达成“双碳” 目标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工业节能政策密集出台,为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工业绿色发展蓝图。
国家政策:强化能效约束,推动全面升级
国家层面的政策在工业节能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 年版)〉的通知》意义重大。该通知在原有 25 个重点领域的基础上,新增乙二醇、尿素、钛白粉等 11 个领域,极大地扩大了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的范围。通过明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对不同能效状况的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对于拟建、在建项目,要求对标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力求全面达到标杆水平;能效介于标杆与基准水平之间的存量项目,鼓励应用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进行改造提升;而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则明确改造升级和淘汰时限,制定年度计划,督促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将能效提升至基准水平以上,否则予以淘汰。并且,对之前明确的 25 个领域,原则上需在 2025 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新增加的 11 个领域,在 2026 年底前完成相关工作。这一政策犹如指挥棒,引导工业企业朝着高效、绿色方向发展,推动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开展2025 年度工业节能监察工作,同样是重要举措。主要包含三项任务:一是针对钢铁、炼化、合成氨、水泥、电解铝、数据中心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依据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能效标准以及能效标杆、基准水平等要求开展能效监察,力求实现行业企业全覆盖,确保企业能耗处于合理区间;二是对纳入重点行业领域能效监察的企业,按照产品设备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以及先进、节能、准入水平等要求,开展电机、变压器、风机、泵、空压机、工业锅炉等工业设备节能监察,会同相关部门淘汰不达标的低效设备,从设备源头保障节能效果;三是对 2024 年度工业节能监察中发现的违法违规企业开展 “回头看”,对未整改到位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强化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和持续性。
地方政策:因地制宜,激发节能活力
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本地产业特色与发展实际,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助力工业节能。以福建省为例,省工信厅联合多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九个方面为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在支持企业节能升级改造上,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对年节能量500 吨标准煤及以上的省重点工业节能改造项目,按项目年节能量最高给予每吨标准煤 500 元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 800 万元,真金白银地激发企业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在推进通用设备更新提标方面,重点提升变压器、电机、空压机等通用设备能效水平,对我省制造业企业实施总投资额超50 万元以上的一级能效通用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在不叠加享受节能改造项目节能量奖励政策下,单个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总投资额的 30% 及 300 万元,推动企业淘汰老旧、低效设备,提升生产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此外,通过对能效、水效 “领跑者” 给予国家级、省级不同额度的一次性奖励,对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企业给予奖励,以及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全方位构建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企业从生产设备、管理模式、资源利用等多维度践行节能理念。
政策成效与未来展望
从政策成效来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加快节能改造步伐。如钢铁行业通过采用电弧炉短流程炼钢技术,可使吨钢能耗降低40%,若配合工信部规划的 2025 年废钢比 30% 目标,将释放超 1200 亿元节能改造市场,既实现能耗降低,又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化工领域基于流程再造的蒸汽梯级利用技术已在煤制烯烃项目实现单产能耗下降 18%,预计 2025 年行业节能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 800 亿元,展现出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下的巨大节能潜力。
在区域发展上,长三角依托智能制造集群率先构建智慧能源管理生态,2023 年区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占全国 38%,成为工业节能的先行示范区;中西部依托承接产业转移契机推进绿色工厂建设,2023 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中中西部占比达 57%,带动区域节能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 24%,实现了区域间工业节能的协同推进。
展望未来,工业节能政策将持续完善与强化。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数字孪生、人工智能预测性维护等创新应用将与工业节能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节能项目投资回报率,政策将加大对这些新兴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节能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是大势所趋,这将催生碳足迹追溯、碳资产管理等新型服务市场,政策也将围绕这些新兴领域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与规范,引导市场有序发展。此外,在国际合作与竞争方面,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规则,政策将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术研发与改造投入,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绿色发展浪潮中占据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