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固体废物产生量与日俱增,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妥善处理固废,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今,多元化的固废处理手段正不断革新升级,引领着环保领域的深刻变革。
焚烧发电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固废处理方式之一。以湖南军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黑麋峰园区为例,该园区承担着长沙城区全部生活垃圾与大部分市政污泥的处理重任。在这里,生活垃圾经称重后,进入密闭垃圾储坑进行3 至 7 天的生物降解,发酵降低水分后送入焚烧炉。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热交换,产生的蒸汽带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如此一来,不仅让垃圾体积减小 98% 以上,每天还能输送上网电量约 400 万千瓦时,全年上网电量可满足近 110 万长沙城镇居民用电需求,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每天可节约标准煤超 1200 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超 100 万吨,真正做到了将垃圾 “变废为宝”,实现了能源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显著降低了垃圾填埋带来的占地问题和环境污染风险。
填埋作为一种传统的固废处理手段,目前也在不断改进。以往,简单粗放的填埋方式容易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如今,卫生填埋场建设更为规范,铺设了防渗层,配备完善的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以及填埋气体收集利用装置等。一些地区还积极探索新型填埋技术,像宁夏就重点支持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回炉减量技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填埋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提升填埋的安全性与环保性。
资源化利用正成为固废处理的重要趋势,诸多企业和科研团队在此领域取得突破。温州的海螺集团星创环保公司研发出“淤泥制石” 技术,将建筑淤泥、河道疏浚泥、工程渣土等城市固废,通过均匀搅拌、真空压制等 10 多道工序,转化为可用于市政园林、道路建设等项目的生态石材,整个过程无需烧制,脱水压制出的水还能循环利用。这一技术不仅消纳了大量城市固废,还减少了对天然石材开采的依赖,保护了生态环境。在工业固废领域,山西大学教授程芳琴带领团队发明的 “以废治废” 煤矸石堆场无害化处置集成技术,通过 “破碎 — 筛分” 等物理方法或光电分选技术,分离煤矸石中的高热值组分用于电厂燃烧,同时对其中影响环境的硫或重金属等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置,实现了煤矸石等工业固废的规模化消纳,把工业固废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政策在推动固废处理手段革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固废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系统性推出七大专项行动,涵盖工业固废、危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废旧物资、新型固废等多个类别,明确不同阶段固废综合利用率目标,并提出配套支持政策,从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到用地保障等多方面发力,为固废处理行业指明发展方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然而,固废处理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固废处理技术成本较高,像通过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制备铝系产品,与采用铝矾土原矿相比成本更高,制约了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我国固废处理处置仍存在侧重末端治理、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的问题,区域发展也不平衡。
面对这些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研发更高效、低成本的固废处理技术,降低处理成本,提升资源化利用价值。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固废处理技术与经验的共享,推动全国固废处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此外,还需强化公众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固废产生量,倡导垃圾分类,为固废处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固废处理体系,让固废处理真正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循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