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绿色发展成为共识的当下,环保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曾经,中国环保产业长期处于“跟跑” 状态,技术依赖引进、产业聚焦末端治理;如今,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中国环保产业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从国内布局到全球输出的华丽转身,正稳步迈向全球环保产业的 “引领者” 阵营。
从产业格局来看,中国环保产业已完成从“单点治理” 到 “系统服务” 的扩容升级。早年间,国内环保企业多集中于污水处理、固废填埋等末端治理领域,业务模式单一且技术附加值低。而近年来,产业边界持续拓宽,形成了覆盖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能源、低碳技术、环境监测等全链条的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环保产业年营收连续 3 年突破 2.2 万亿元,其中绿色能源与低碳服务板块占比超 40%,较 2019 年提升 25 个百分点。以苏伊士新创建中国为例,其业务已从传统水务运营,延伸至工业园区碳中和规划、土壤修复与生态景观构建等综合服务,2024 年承接的 “零碳园区” 项目数量同比增长 67%,印证了产业从 “被动治污” 向 “主动创绿” 的转型。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实现“换道超车” 的核心引擎。过去,我国环保核心技术如高端膜材料、精密监测仪器等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如今,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2024 年,我国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达 10.2 万件,占全球总量的 38%,其中 “双碳” 相关技术专利占比超 60%。在能源环保领域,金风科技研发的 16 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年发电量可达 6500 万千瓦时,较国际同类产品效率提升 15%,已在广东、福建等海上风电场规模化应用;宁德时代推出的 “光储充检” 一体化电站,实现光伏发电、储能、充电与电池检测的协同运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工业园区落地后,可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20% 以上,同时减少碳排放 30%。
在生态环境治理的细分领域,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让中国环保产业展现出独特优势。《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实施以来,国内企业加速布局智慧环保装备研发。聚光科技推出的“超感官” 智能巡检机器狗,搭载气体传感器、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可在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等复杂环境中自主巡航,对 VOCs(挥发性有机物)、甲烷等气体的检测精度达 0.1ppm,响应速度较传统人工监测提升 10 倍;灵析光电研发的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采用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可实时监测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浓度,其数据已被纳入全球碳监测科学计划(GCOS),成为国际碳核算的重要参考。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国内环境治理效率,更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环保项目中得到应用,打破了欧美企业在高端环境监测装备领域的垄断。
政策体系的完善为环保产业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家层面,从“美丽中国” 战略提出到能耗 “双控” 向碳排放 “双控” 转型,再到《“十四五” 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出台,形成了覆盖产业发展、技术研发、市场培育的政策闭环。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江苏泰州通过 “产业链长制”,由市领导牵头对接环保企业需求,出台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政策,培育出 280 余家生态环保规上企业,其研发的污水处理设备出口至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 年出口额达 87 亿元;山东青岛聚焦海洋生态保护,推出 “蓝色海湾” 整治行动,带动当地企业研发出海水淡化膜、海洋油污清理装备等特色产品,其中青岛华膜科技的海水淡化膜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 40%,已应用于沙特、阿联酋等国的海水淡化项目。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环保产业正从“产品输出” 向 “标准输出” 迈进,逐步掌握全球绿色发展的话语权。在新能源领域,2024 年全球新能源企业 500 强中,中国企业达 255 家,占据半壁江山;国内企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 70% 的风电装备、80% 以上的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的技术标准已成为行业参考。在国际合作中,中国通过 “绿色丝绸之路” 项目,将环保技术与经验推向世界:在巴基斯坦,中国企业承建的瓜达尔港绿色基础设施项目,采用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太阳能供电等技术,使港口碳排放减少 50%;在肯尼亚,中国援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 1200 吨,同时为当地提供 20 兆瓦电力,解决了内罗毕垃圾围城问题。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巴黎协定》后续谈判中提出的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实施方案,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支持,推动全球环保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然,中国环保产业在迈向“引领者” 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核心材料如高端滤膜、催化剂仍依赖进口,自主化率不足 30%;市场化机制有待完善,碳定价机制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面对欧美碳边境调节税(CBAM)等贸易壁垒,国内企业的碳足迹核算能力仍需提升。但这些挑战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方向 —— 未来,需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 “卡脖子” 技术;完善碳市场、绿色金融等市场化工具,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中国环保标准与国际接轨。
从跟随到引领,中国环保产业的转型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环保产业必将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转自:环保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