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征程中,海洋碳汇正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海洋,这个占据地球表面积约70% 的巨大水体,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地球上最大的 “碳库”,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约有 30% 被海洋吸收,其固碳能力远超陆地生态系统 。海洋碳汇,这一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固定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正被视作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 。
海洋碳汇的多样形式
海洋碳汇的实现形式丰富多样。物理泵驱动着二氧化碳从大气进入海水表层,再向深海进行水动力输送,实现长期储存。而生物泵则借助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一部分有机碳通过食物链传递,被人类收获利用,实现“碳转移”;另一部分则随着生物代谢和死亡,以颗粒碳的形式沉积于海底 。
以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为代表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是海洋碳汇的主力军。这些生态系统不仅固碳能力强,而且碳储存时间长,有的可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渔业碳汇也不容忽视,贝类、藻类养殖等活动,通过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大量吸收海水中的碳元素。据统计,1999 年 - 2008 年间,中国通过收获养殖海藻,每年从近海移出的碳量平均为 34 万吨;收获养殖贝类,每年移出的碳量平均为 86 万吨 。微生物碳汇同样在海洋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相关机理研究尚在深入,但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
我国海洋碳汇的进展与挑战
我国在海洋碳汇领域已取得了诸多积极进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12 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二五” 规划》,首次明确提及海洋碳汇,此后,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海洋碳汇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5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更是强调要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
标准制定也取得了突破。2022 年,我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发布,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 。各地也结合自身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的特征,积极推进有关技术和方法学的研究与制定 。在实践方面,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积极探索海洋碳汇金融、碳汇交易等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
然而,海洋碳汇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产业范畴尚不明确,不同地区和机构对海洋碳汇产业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导致政策制定和项目推进缺乏统一标准。技术体系不够成熟,海洋碳捕获、储存和转化利用技术面临成本高、操作困难和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新型衍生技术也有待规模化推广。政策法规不够健全,专门针对海洋碳汇产业的政策法规不足,市场机制缺乏有效激励措施,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海洋碳汇核算也存在难点,核算边界、周期、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均有待完善。例如,养殖碳汇等尚未完全纳入碳汇清单,不同海洋碳汇类型的储碳周期差异大,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体系,部分海洋碳汇类型的基础性研究不足,海洋碳通量观测网络也有待完善。
海洋碳汇的发展路径
面对挑战,我国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海洋碳汇发展路径。首先,要明确产业范畴,统一对海洋碳汇产业的认识,制定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为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明确指引。
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对海洋碳捕获、储存和转化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高技术的可行性和环境适应性。加强对微生物碳泵、贝藻类养殖固碳等关键过程的研究,完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与模型。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对海洋碳汇动态变化的精确感知能力。
政策法规建设同样重要。制定专门针对海洋碳汇产业的政策法规,明确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等流程,加强监管,保障项目的合规性。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探索将海洋碳汇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设计合理的交易规则,提升市场参与度与定价能力。设立海洋碳汇专项资金,通过税收抵免、绿色信贷等政策,激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碳汇项目。
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碳汇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推动蓝碳核算方法与标准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碳汇领域的话语权。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 国家的合作,开展蓝碳技术与项目交流,共同推动全球海洋碳汇事业的发展 。
海洋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潜力巨大,但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通过明确产业范畴、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政策法规和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有望充分挖掘海洋碳汇的潜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