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工业节能技术成为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工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节能降碳进展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工业节能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最新进展。
政策层面为工业节能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明确了工业节能降碳的目标与路径,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积极响应,如湖北省大力推进存量项目节能改造,近 3 年累计争取和安排 4.5 亿元支持近 80 个项目完成节能改造;浙江省宁波市制定行动方案,从多方面扎实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 。
技术创新是工业节能降碳的核心驱动力。当下,各类节能技术不断涌现并取得突破。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余热余压高效利用、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石化行业,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提供480 万吨工业蒸汽,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 40 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 107 万吨 。通过回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并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企业降低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提高了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正逐步成为工业企业的重要电力来源。部分企业在厂房屋顶安装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满足部分生产用电需求。一些位于风力资源丰富地区的制造企业,采用小型风力发电设备为厂区供电。此外,生物质能在某些特定制造业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利用生物质废料进行能源化利用,既解决了废料处理问题,又获得了清洁能源。
数字化技术为工业节能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实时监控、模拟仿真、智能控制等技术,企业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时监控系统可对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能源浪费点并加以改进。智能控制系统则能根据生产需求自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确保设备在最佳能效状态下运行。例如,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高炉数字孪生体,对高炉生产过程进行虚拟映射,通过模拟分析选择最优生产参数,显著提升了冶炼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和碳排放。
清洁低碳氢制备及应用技术为工业节能降碳开辟了新路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的发布,推动了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规模化应用。氢能源具有清洁、高效等特点,其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然而,工业节能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节能技术成本较高,如碳捕集与封存(CCUS)、氢能炼钢等技术,投资和运营成本高,企业负担较重,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能源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替代面临诸多困难,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 。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从多方面协同发力。政策上,进一步完善碳市场机制,出台更多支持政策,如碳税优惠、绿色金融、技术创新补贴等,降低企业减排成本;加强碳排放数据的监测和监管,确保碳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技术上,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氢能炼钢、CCUS 等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市场层面,鼓励绿色金融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排;完善碳市场机制,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逐步纳入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优化配额分配机制,提高碳价水平,增强碳市场的减排激励作用 。
工业节能技术在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下取得了诸多最新进展,但要实现工业领域的深度节能降碳,仍需持续攻克技术难题,完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工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实现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