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2021 年 7 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国以市场化手段推动碳减排进入新阶段。历经四年多的探索,这一市场从单一行业试点走向多领域覆盖,从基础交易框架搭建迈向机制完善,逐步成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 “双碳” 目标的核心抓手。深入梳理其发展路径与实践成果,对把握未来低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单点突破” 到 “多元覆盖”:市场规模与范围的跨越式发展
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起步,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 作为我国碳排放总量最大的行业,电力领域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 2225 家发电企业,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45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40% 以上。这一 “单点突破” 策略,为后续市场扩容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机制逐步成熟,市场覆盖范围加速拓展。2025 年,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新增约 1500 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碳排放量新增 30 亿吨,使全国碳市场总覆盖量突破 75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60% 以上。与此同时,温室气体覆盖种类从单一二氧化碳,扩展至四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工业领域关键气体,进一步强化了对高排放领域的精准管控。
交易规模的增长同样显著。截至2025 年 9 月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 7.2 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 490 亿元。从年度数据看,2024 年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年度成交额达 186 亿元,较 2021 年上线初期增长近 10 倍,反映出市场主体参与意愿的持续增强,以及碳配额作为 “绿色资产” 的价值逐步得到认可。
二、机制完善与政策护航:构建规范有序的交易体系
碳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清晰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国逐步构建起“顶层设计 + 地方细则” 的政策体系,为市场运行提供保障。2025 年 8 月,《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了 “从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 的核心方向,提出到 2030 年建成 “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与有偿分配相结合” 的成熟市场机制,为未来五年发展划定路线图。
在关键机制设计上,配额分配方式的优化尤为关键。初期,全国碳市场以免费分配为主,确保企业平稳过渡;随着市场成熟,有偿分配比例逐步提升——2024 年,电力行业有偿分配比例从 5% 提高至 10%,2025 年钢铁行业纳入时直接设定 8% 的有偿分配比例。这一调整既增强了碳配额的稀缺性,也通过 “有偿获得” 机制倒逼企业重视碳成本,主动开展减排。
价格机制的稳定性也不断提升。2024 年 4 月,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首次突破 100 元 / 吨,此后虽有波动,但长期稳定在 70-80 元 / 吨区间,形成了合理的价格信号。这一价格水平既能够覆盖企业基础减排成本,又不会对高耗能行业造成过度冲击,有效平衡了 “减排目标” 与 “产业发展” 的关系。例如,某大型钢铁企业通过碳价信号,提前布局超低排放改造,年减排二氧化碳 120 万吨,同时通过碳配额交易获得额外收益 3000 万元,实现 “减排与盈利” 双赢。
三、企业参与:从“被动履约” 到 “主动管理” 的意识转变
在碳市场发展初期,多数企业将碳交易视为“履约任务”,参与积极性有限。随着市场机制完善与碳价稳定,企业逐步意识到碳资产的价值,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管理”。
一方面,重点排放单位纷纷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例如,国家能源集团、宝武钢铁等大型企业设立专门的碳管理部门,配备专业团队负责碳排放监测、配额核算与交易策略制定;部分中小企业则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碳足迹核查与碳资产规划,确保合规履约的同时,挖掘减排潜力。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碳市场履约率达 99.8%,较 2021 年提升 2.3 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合规意识的显著增强。
另一方面,碳资产的金融属性逐步被挖掘。越来越多企业将碳配额作为“绿色抵押物”,通过碳质押融资缓解资金压力。2025 年上半年,全国碳质押融资规模达 45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60%;部分金融机构还推出 “碳配额 + 期货” 的组合产品,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波动风险。某水泥企业通过碳质押获得贷款 5000 万元,用于建设余热发电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 80 万吨,形成 “融资 - 减排 - 增值” 的良性循环。
四、挑战与展望:迈向成熟市场的关键突破点
尽管全国碳市场取得显著进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金融衍生产品不足,目前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碳期货、碳期权等工具尚未大规模推出,难以满足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二是数据质量仍需提升,部分中小企业碳排放监测设备不完善、核算方法不统一,影响数据准确性;三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企业参与度较高,中西部部分高耗能企业仍存在“重生产、轻减排” 的倾向。
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需在三方面实现突破:其一,加快推出碳期货等衍生产品,丰富交易工具,提升市场流动性;其二,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数据平台,利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监测 - 核算 - 存证” 全流程数字化,保障数据真实可追溯;其三,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指导与支持,通过政策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随着“双碳” 目标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将成为连接 “绿色发展” 与 “市场机制” 的核心纽带。未来,它不仅是企业减排的 “指挥棒”,更将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培育绿色产业的 “引擎”,为我国实现低碳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