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垃圾围城” 已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难题。传统垃圾填埋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造成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兴起,为垃圾处理提供了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的新路径,既破解了垃圾处理困境,又为能源供应注入绿色动力。
垃圾焚烧发电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变废为宝”。其核心原理是将经过严格分选的生活垃圾送入高温焚烧炉,在 85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充分燃烧,产生的热能加热锅炉内的水形成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并带动发电机发电。数据显示,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后可产生 300 至 500 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 100 公斤标准煤;同时,垃圾体积能缩减 90% 以上,重量减少 70% 左右,大幅降低了垃圾填埋量,有效缓解了土地资源紧张压力。例如,某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均处理生活垃圾 2000 吨,年发电量超 2 亿千瓦时,可满足 10 万户家庭的年度用电需求,实现了垃圾处理与能源生产的双赢。
环保技术保障是垃圾焚烧发电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技术升级,现代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建立起完善的污染物处理体系,从源头规避二次污染风险。在烟气处理环节,采用“活性炭吸附 + 布袋除尘 + 脱酸脱硫” 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焚烧产生的二噁英、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环保标准;对于焚烧产生的炉渣,经冷却、磁选回收金属后,可用于制作建筑骨料,实现资源再利用;而渗滤液则通过 “厌氧发酵 + 生化处理 + 深度净化” 工艺,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至生产系统,形成水资源循环。这些环保措施的落地,让垃圾焚烧发电摆脱了 “高污染” 的旧标签,成为清洁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
垃圾焚烧发电还需平衡技术应用与公众信任。部分公众对垃圾焚烧存在的担忧,本质上是对环保措施落实的关注。对此,行业需加强透明化运营,通过开放厂区参观、实时公示污染物排放数据等方式,让公众直观了解垃圾焚烧的全过程;同时,政府应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对焚烧发电厂的环保监测力度,确保各项污染物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此外,结合区域垃圾产量合理规划焚烧厂布局,避免过度集中或选址不当引发的环境争议,才能让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
作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垃圾焚烧发电在破解“垃圾围城”、补充清洁能源供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技术持续创新与环保标准不断提升,未来垃圾焚烧发电将进一步与循环经济深度融合,为实现 “双碳” 目标、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提供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