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 ——“太湖之光”,在江苏无锡宜兴太湖水域全面投入使用。该平台由5艘作业船通过管道连接,集成生态清淤、余水净化等全闭合作业能力,单日清淤达8000立方米,未来6年将为太湖 “减负” 超千万立方米,相当于近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
太湖治理有此利器令人欣喜,而广大农村水域同样面临污染、淤积等问题,清淤工作难题重重。不少农村河道长期缺乏有效治理,淤泥堆积深厚且成分复杂,现有清淤方式多只能清理表层,深层淤泥留存导致清淤不彻底,时隔不久便再次淤积。更棘手的是回流水塘问题,农村水域常与周边水塘、沟渠相连,清淤时含大量污染物的水流会回流至已清理水域,使清淤效果骤降,形成 “清淤—污染—再清淤” 的恶性循环。此外,农村池塘常沦为垃圾倾倒点,水质发黑发臭,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
若将 “太湖之光” 这类设备推广到农村水域治理,将带来诸多积极改变。生态层面,能有效清理淤泥和污染物,削减内源污染,改善水质,为水生生物营造良好生存环境,促进水生态系统恢复平衡。如同太湖治理中清除底泥营养盐、修复底栖生态为水体自我净化创造条件一样,农村水域也能借此重焕生机。一些农村地区简单清淤后,周边鱼虾等水生生物数量已明显增多,生态初步改善,先进设备的介入无疑会让效果更显著。
经济层面,农村水域环境改善后,可依托水域发展特色产业。水质良好的池塘能发展高品质水产养殖,增加农民收入;还可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滨水景观,吸引游客休闲观光。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依托太湖岸线资源,围绕 “轻奢露营” 等新热点引进众多 “滨水业态” 增长点,便是成功范例,更多村庄可借鉴此模式推动经济发展。
当然,在农村推广这类清淤设备也面临挑战。农村水域分布分散,要求设备运输、组装和作业更灵活便捷;且农村资金、技术人才薄弱,购买维护设备存在困难。这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采取针对性措施。
针对清淤不彻底问题,应组织科研力量,在 “太湖之光” 技术基础上,研发适用于农村的小型化、便捷化设备,配备深层清淤装置,同时融入智能探测技术,精准掌握淤泥分布和厚度,提升清淤的针对性与彻底性。
对于回流水塘难题,要建立水域联动治理机制。清淤前排查相连水塘、沟渠,制定整体方案;作业中采用临时截流、导流等方式阻止污染水流回流;还可借鉴 “太湖之光” 余水处理技术,为农村设备配备小型化净化装置,现场处理污水避免扩散。
技术支持方面,需组织专业人员为农村提供设备操作和维护培训,建立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确保设备持续高效运行。同时鼓励技术企业与农村合作,提供长期技术指导和检修服务。
“太湖之光” 为太湖治理助力的成功经验,为农村水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期待经过改进适配的 “变形金刚” 设备早日在农村水域大显身手,攻克清淤不彻底、回流水塘等难题,让农村水更清、景更美,为乡村振兴增添亮丽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