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2025 年 8 月 28 日,黑龙江大兴安岭漠河林业局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项目编号 NT10001)完成全国首个造林碳汇 CCER 项目登记,顺利进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这一 “破冰时刻” 的分量,需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审视:自 2023 年 10 月 CCER 重启、生态环境部同步发布造林碳汇等四项方法学以来,林业碳汇行业在近两年里始终 “蓄势难发”,直到漠河项目落地,才为行业交出首份可复制的 “可行答卷”。
回溯政策脉络,2021 年 1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明确将林业碳汇列为社会资本重点投向领域。政策东风下,林业碳汇曾掀起投资热潮 —— 它为林业发展开辟了新融资窗口,却也暴露了行业深层矛盾:为何方法学落地两年才迎来首个成功项目?为何多数项目折戟于登记环节?林业碳汇开发的 “难” 与 “解”,亟待拆解。
一、林业碳汇开发的“五重困境”:从计量到生态的全面挑战
林业碳汇的核心是“将森林固碳量转化为可交易资产”,但这一过程中,五道关卡横亘在前,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一)计量缺“标尺”:精准核算成空谈
碳汇交易的前提是“算得准”,但当前中国林业碳汇计量体系面临 “基础数据断层” 困境。国家林草局虽公布部分树种生物量模型,却存在双重缺口:一是覆盖范围有限,无法适配所有造林碳汇项目的树种;二是功能不完善,仅能反映树高、胸径与生物量的关系,缺乏项目开发关键的 “树龄 - 生物量 / 蓄积量” 预测模型,甚至树种含碳率、木材密度等基础参数存在空白。
无奈之下,不少项目只能采用IPCC 指南的 “缺省值” 核算 —— 这如同用 “通用尺码” 量制衣,与实际固碳量的误差难以避免,直接削弱了碳汇资产的可信度,成为交易落地的首要障碍。
(二)人才断“梯队”:专业能力拖后腿
林业碳汇是典型的“跨学科领域”:从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的 “林业端”,到项目设计文件编写、监测核证的 “碳汇端”,再到对接交易的 “金融端”,每个环节都需专业人才支撑。但现实是,基层林业单位本就面临科技人员短缺,“懂林业 + 懂碳汇 + 懂金融” 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
更关键的是,碳汇相关指南、方法学仍在持续更新,不少实施主体、主管部门及技术人员对规则的理解仍停留在“碎片化” 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侧重学科基础,企业未建立系统培训机制,最终形成 “想做事却没人会做” 的尴尬局面。
(三)市场缺“框架”:交易路径不清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已运行,但对林业碳汇而言,仍是“未搭好的舞台”:覆盖行业有限、参与主体少,林业碳汇入场程序、运行机制尚未明确,标准化交易平台更是空白;同时,林业碳汇产权界定模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漏洞,监督管理与交易流程处于 “半真空” 状态,区域间交易规则、补偿机制更是 “一笔糊涂账”。
没有清晰的“游戏规则”,资本与项目自然不敢轻易入场,导致林业碳汇市场始终处于 “低活跃” 状态。
(四)资金缺“活水”:投融资吸引力不足
林业碳汇是“慢回报生意”:前期筹备环节多、开发资金需求大,而政府财政支持有限,难以覆盖资金缺口;更关键的是,项目回报周期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叠加碳价波动、火灾、病虫害等不可控风险,让市场投资者 “望而却步”。
绿色金融产品的“单一化” 更雪上加霜:碳债券、碳期货热度低迷,碳保险等风险保障工具未普及,投融资活动缺乏支撑;更现实的是,林业碳汇收益与木材售卖差距悬殊 —— 多数项目靠碳交易获得的收益,远不及砍树卖材来得直接,导致不少林业业主失去主动开发的动力。
(五)生态缺“底线”:减排效应或逆转
森林固碳并非“一劳永逸”,不当开发反而可能让 “碳汇” 变 “碳源”。部分人工造林项目为追求短期碳汇量,选择单树种纯林 —— 这类林子抗性差,一旦遭遇病虫害或极端气候,极易大面积死亡,导致已固定的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形成 “碳汇逆转”;还有项目为种植速生丰产树种,采用 “炼山整地” 清除原生植被,频繁使用除草剂、农药,既破坏生物多样性,又干扰区域水文循环。
只算“碳账”、不算 “生态账”,最终会让林业碳汇项目失去可持续性,背离生态保护的初衷。
二、破局路径:从制度到生态的“五维发力”
漠河项目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为行业指明了破局方向。要推动林业碳汇从“首个” 走向 “批量”,需从制度、技术、人才、资金、生态五个维度协同发力。
(一)搭制度框架:让交易“有章可循”
碳汇交易本质是“政策驱动型交易”,健全制度是核心。一方面,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碳市场政策法规,补齐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短板,试点不同碳市场衔接机制,让林业碳汇可在多市场间 “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林业碳汇纳入碳市场交易 —— 比如扩大碳汇减排量抵消履约的比例、放宽交易与履约准入门槛,建立 “强制市场 + 自愿市场” 互补模式,让林业碳汇项目 “有市场、有收益”。
(二)补技术短板:让计量“算得精准”
与工业减排不同,林业碳汇计量依赖“模型与数据”,必须夯实技术基础。首先,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系统收集区域生境、气候特点、树木生长动态等数据,搭建全国性林业碳汇大数据平台,为项目设计、核证及资金评估提供依据;其次,推动方法学 “本土化”—— 减少对 IPCC 缺省值的依赖,针对中国树种与生态特点优化计量方法,既降低项目成本,又提升碳汇估算精度。
(三)建人才梯队: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复合型人才是林业碳汇的“核心引擎”。高校需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将林业基础技术、碳汇核算方法、金融知识整合进课程;企业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建立内部实训机制,针对基层技术人员开展方法学、交易规则等实操培训;政府则可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公众与行业主体学习碳汇政策与技术,形成 “高校培养 + 企业实训 + 政府引导” 的人才储备体系。
(四)通资金渠道:让资本“愿意进来”
解决“钱的问题”,需 “财政 + 金融” 双轮驱动。一方面,政府加大财政支持,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发挥 “引导作用”,缓解项目前期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鼓励发行碳债券、探索碳期货,加快碳保险试点,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缓释工具;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稳定碳价预期,缩小碳汇收益与木材售卖的差距,让林业碳汇成为 “值得投” 的长期项目。
(五)守生态底线:让碳汇与生态“共赢”
林业碳汇的核心是“生态效益”,不能为碳汇牺牲生态。项目开发中,需避免单树种纯林,推广混交林,降低碳汇逆转风险;同时,量化 “非碳效益”—— 如扶贫、社区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饮用水安全等,将其纳入项目价值评估,打造 “碳汇 + 生态 + 民生” 的多元融合模式。
唯有既算“经济账”,又算 “生态账”“民生账”,才能让林业碳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漠河之后:林业碳汇的“绿色未来”
漠河林业局项目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可行性,更给行业注入了“强心剂”—— 其从基础数据收集到项目设计、从人才搭配到市场对接的全流程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随着更多企业与地方政府看到林业碳汇的“双重价值”(生态价值 + 经济价值),行业将迎来更多参与者。这不仅会推动林业碳汇市场繁荣,更会倒逼技术创新 —— 让碳计量更精准、金融产品更丰富、生态保护更到位。最终,林业碳汇将从 “小众领域” 走出,成为助力 “双碳” 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的 “重要力量”。
从漠河的林海出发,中国林业碳汇的“绿色版图”,正在逐步展开。
(转自:高度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