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2025 年 7 月 1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并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这一部署不仅凸显了海洋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更意味着海洋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我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海上风电凭借其独特优势,正成为践行海洋强国与能源强国战略的关键领域,未来将在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域,海上风能资源储量丰富,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天然优势。与此同时,海上风能开发还呈现出鲜明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它既是我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助推器”,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不仅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更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对于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优化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完善海洋产业体系和现代能源体系,以及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政策持续加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国家与地方层面密集出台政策,为海上风电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支撑,推动行业在规模化、深远化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推动基地化建设与提升经济性方面,2023 年 9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明确鼓励各地通过建设海上风电基地,降低深远海项目工程造价,推动项目实现无补贴平价上网;2024 年 3 月,《2024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优化海上风电布局,在推进基地建设的同时,稳妥推动项目向深水远岸延伸。
在技术融合与产业创新示范领域,政策同样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2023 年 2 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首次明确 “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产业融合发展” 的方向;同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试点示范通知,也针对海上风电探索融合发展给出具体指导,涵盖深远海风电技术示范、平价示范、海上能源岛示范,以及与海洋油气田深度融合示范等多个领域。
深远海开发是我国海上风电的重要发展趋势,政策层面也早有布局。2021 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 9 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完善开发建设管理机制;2024 年 2 月,自然资源部在《2023 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中,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的导向。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结合“双碳” 目标与本地经济发展需求,制定专项规划支撑海上风电产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 11 个沿海省(市、区),均在 “十四五” 规划或产业规划中明确了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据统计,“十四五” 期间,这些省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总规模预计达 5000 万千瓦,到 2025 年,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将突破 6000 万千瓦。
项目开发提速,装机规模领跑全球
从装机容量来看,我国海上风电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 404 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 4127 万千瓦。全球风能理事会《全球海上风能报告 2025》进一步指出,截至 2024 年底,全球累计海上风电装机量为 83.2 吉瓦,其中中国新增装机占比 50.47%,累计装机占比 50.3%,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稳居 “全球领导者” 地位。
分省份来看,各地区发展进度存在差异。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核准效率显著提升,但受限于用海审批流程,部分新项目开工节奏有所放缓。从累计并网装机规模看,2024 年广东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 1215 万千瓦,超越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且已形成 “研发 — 制造 — 安装 — 运维” 全链条产业能力。此外,广东、山东、海南、浙江、广西是 2024 年新增装机的主力省份;福建建设速度较此前有所放缓;辽宁、天津、河北则加快追赶步伐;江苏在 2024 年暂无新增并网项目。
在成本控制方面,尽管海上风电项目单位造价短期内存在小幅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报告2024 年度》显示,2024 年海上风电项目千瓦总投资处于 9000~12500 元 / 千瓦区间,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折现率 5%、利用小时数 2800 小时)为 0.25~0.33 元 /(千瓦时)。从成本结构来看,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占比最高,约为总投资的 47%;土建工程占比 30%;其他费用占比 18%。以 2024 年典型海上风电项目(规模 500 兆瓦、单机容量 12 兆瓦、场址中心离岸约 35 千米、水深 20~35 米)为例,其平均单位千瓦总投资为 9680 元 / 千瓦。
产业链日趋完善,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构建起完备的海上风电产业链,覆盖上游原材料及配件生产、中游施工安装、下游运营维护三大环节。其中,海上风电机组设备与基础是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决定项目成本,更集中体现行业技术水平。
在产业链上游,风电机组装备制造涵盖整机制造及叶片、铸件、轴承、主轴、电机、控制系统、塔筒、海缆等关键部件生产;中游施工安装分为海上与陆上两部分,海上施工包括基础施工、风机吊装、海上升压站安装、海缆敷设等,陆上施工则以建设陆上集控中心为主;下游运维环节成本占度电成本的25%~30%,主要包括风电机组运维、运维船维护、保险及日常管理等。目前,我国在产业链各环节均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为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海上风电不断突破瓶颈,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在机组研发领域,我国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大兆瓦级风电机组的研发能力:2024 年 10 月,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 26 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正式下线,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25 年 6 月,150 米级海上风电叶片完成全部静载试验工况,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国际标准,结构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
在关键部件领域,主轴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成功攻克大功率复杂负载下轴承可靠性低的难题,从理论设计、加工制造到试验检测形成完整技术体系,实现主轴承自主可控。此外,作为深远海开发核心技术的漂浮式风电,也获得广泛关注与快速发展。截至 2024 年底,全球漂浮式风电装机容量达 278 兆瓦,挪威、英国、中国、法国位列全球前四大市场;2024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 16.6 兆瓦 “双头” 漂浮式风机完成安装下线,进一步提升了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
用海协调难度高,多行业需求存在冲突
海上风电项目开发需占用一定海域资源,而这些海域往往同时涉及军事、渔业、航运等多个行业的利益,容易出现“用海矛盾”。例如,海上风电场建设可能挤占传统渔业养殖区域,影响渔民生产生活;风电场布局若不合理,还可能干扰海上航运秩序,给船舶航行与港口运营带来不便,如何平衡各行业用海需求,成为海上风电项目推进的重要难题。
项目审批流程复杂,周期长易延误工期
海上风电项目审批涉及军事、气象、交通、渔业、海洋、能源、环境等多个主管部门,流程繁琐、环节众多,导致项目审批周期较长。这一问题不仅影响项目开发启动速度,还可能造成工期延误,制约行业发展节奏。尽管2024 年 12 月 30 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提出加强部门协同、优化用海审批,并针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但需选划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电缆通道,建立 “一次性评估” 机制,但截至目前,各地方对应的执行细则尚未完全落地,审批效率提升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发电成本居高不下,制约规模化发展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2024 年,陆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折现率 5%、利用小时数 2000 小时)约为 0.18 元 /(千瓦时),而海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为 0.25~0.33 元 /(千瓦时),深远海项目更是高达 0.4~0.45 元 /(千瓦时),显著高于陆上风电的成本水平,对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形成制约。
海上风电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基础建设难度大,需消耗大量钢材、混凝土等材料,且海上施工环境复杂、周期长,推高建设成本;二是输电系统建设成本高,需铺设海底电缆、建设海上升压站平台,海底电缆铺设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三是运维成本高,海上环境恶劣,风电机组运维难度远大于陆上,运维费用占比显著高于陆上风电项目。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大型化发展:降本增效的核心路径
尽管大型风电机组的单台成本更高,但随着风电机组功率、叶轮直径、塔架高度的提升,机组容量系数与年发电量也会同步增加。更重要的是,同等规模风场采用大型机组后,所需机组数量减少,可大幅降低基础建设、电缆铺设、安装及后期运营的投入,从而实现整体度电成本下降。因此,风电机组大型化将成为我国海上风电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向。
深远海拓展:挖掘资源潜力的必然选择
全球80% 的海上风力资源集中在水深超过 60 米的深远海区域,向深远海发展是海上风电挖掘资源潜力、扩大开发规模的必然趋势。而漂浮式风电技术作为深远海风电开发的核心技术,目前已成为行业研发、试验与商业化探索的重点领域。根据 GWEC 全球漂浮式风电项目数据库信息,漂浮式海上风电有望在 2030 年前全面实现商业化。
我国也已将深远海开发纳入战略规划,《“十四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在 “十四五” 期间开工建设国内首个漂浮式商业化海上风电项目,并在资源与建设条件优越的区域,启动一批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在此基础上,我国漂浮式海上风电产业将逐步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开发阶段,为行业增长注入新动力。
融合化发展: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创新方向
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海域资源、进一步降低成本,未来海上风电将呈现多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三大融合模式:
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风电场设备及电缆实际占用海域面积通常不超过风电场总面积的10%,约 90% 的海域处于闲置状态。将风电场与海洋牧场结合,可实现 “一海多用”,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推动海水养殖业向深远海迁移,打造 “蓝色粮仓”,并减轻传统养殖模式对海岸线生态环境的压力。
海上风电与绿色氢能融合:通过海上风电发电直接制氢,可生产绿色氢能,既能拓展风电应用场景,又能有效解决海上风电消纳难题,实现能源的高效储存与利用。
海上风光互补融合:在风电场闲置海域铺设光伏组件,实现“风光同场、风光互补”,可进一步提升海域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增强能源输出的稳定性。
规模持续扩张:全球领先地位稳固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推进,海上风电作为沿海省(市、区)清洁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与减碳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与市场关注。预计 “十五五” 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新增装机规模与累计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我国能源转型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转自:中国电力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