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围城” 已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 —— 生活垃圾产量逐年攀升,填埋场容量逼近极限,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随之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垃圾焚烧技术凭借减量化程度高、资源化利用强的优势,成为破解垃圾处理困境的重要路径,为城市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垃圾焚烧技术的核心,是通过高温燃烧(通常炉温控制在850℃以上)将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彻底分解,实现体积大幅缩减。数据显示,垃圾经焚烧处理后,体积可减少 80%~90%,重量可减少 70%~80%,这意味着后续需要填埋的残渣量大幅降低,能有效缓解填埋场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可加热锅炉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或供热,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以一座日处理 2000 吨垃圾的焚烧发电厂为例,每年可焚烧垃圾约 73 万吨,发电总量可达 2.5 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为 10 万户家庭提供一年的用电量,既减少了垃圾污染,又创造了清洁能源,实现了环保与能源利用的双赢。
不过,垃圾焚烧曾因“二噁英污染” 问题引发公众担忧,这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升级优化。如今,成熟的垃圾焚烧项目已形成一套完善的环保处理体系:首先,垃圾在焚烧前会经过 5~7 天的发酵脱水,降低水分含量以提升燃烧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生成;其次,焚烧炉采用机械炉排炉技术,确保垃圾充分燃烧,炉温持续稳定在 850℃以上,可有效抑制二噁英的生成(二噁英在 850℃以上高温下会快速分解);最后,烟气需经过 “脱酸、除尘、脱硝、活性炭吸附” 等多道处理工序,其中布袋除尘器可截留 99% 以上的粉尘,活性炭吸附装置能有效去除二噁英和重金属,最终排放的烟气指标远低于国家环保标准。某沿海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监测数据显示,其二噁英排放浓度仅为 0.01 纳克 / 立方米,远低于 0.1 纳克 / 立方米的国家标准,与天然气燃烧排放水平相当。
在实际应用中,垃圾焚烧技术还能与其他处理方式结合,形成更高效的垃圾处理系统。例如,部分城市采用“分类收集 + 焚烧发电 + 残渣填埋” 的模式:可回收物单独分类回收,厨余垃圾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其余不可回收且热值较高的垃圾送入焚烧厂发电,焚烧后的残渣经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填埋。这种 “分类 + 焚烧” 的组合模式,既最大化提升了资源回收利用率,又进一步降低了垃圾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当然,垃圾焚烧技术并非完美,其发展仍需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垃圾热值不稳定可能影响燃烧效率、飞灰需进行安全处置等。但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新型焚烧设备的稳定性不断提升,飞灰固化填埋、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也在逐步成熟。
如今,垃圾焚烧技术已成为许多城市垃圾处理的主流选择,它不仅有效破解了“垃圾围城” 的困局,更推动着垃圾处理从 “被动填埋” 向 “主动资源化” 转变。在未来,随着垃圾分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将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助力构建 “无废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