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阴霾笼罩下,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全人类亟待攻克的难题。为扭转这一局势,科学家们与科研团队投身于减排技术的研究,一系列最新减排技术不断涌现,为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曙光。
垃圾焚烧飞灰处理技术在近年来取得重大突破。垃圾焚烧作为生活垃圾常见处理方式,产生的飞灰却因含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有害物质,成为填埋量最大的单一危险废物种类。我国每年约有2.52 亿吨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处理,产生飞灰超 1000 万吨。上海环境联合同济大学研发的 “飞灰炉内低碳协同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工艺”(FAST 工艺),为飞灰处理带来新思路。该工艺借助垃圾焚烧厂既有设施,利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参照 “海水制盐” 原理,将飞灰污染物分解为氯化钠、氯化钾等工业盐。依托脱盐除重、分盐回收和协同热处理三大核心系统,不仅实现飞灰减量化、无害化,还将其转化为可售工业盐与炉渣集料,达成废水、废气零排放,飞灰填埋减量率高达 95%。相较二十多年前日本的高温熔炉技术,FAST 工艺稳定性强、生产效率高、能耗低,吨飞灰处理成本从超 3000 元降至 1500 元左右,未来规模化推广后有望降至 1000 元以下。目前,上海已计划于 2026 年 8 月底前让一批焚烧厂启动试运行 FAST 工艺,11 月底前稳定投产,确保年底前飞灰全部资源化利用,2027 年 1 月起实现飞灰 “零填埋”。
工业固废处理技术同样进展显著。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大,传统处理方式弊端凸显。甘肃建科院联合山东大学等研发的“工业固废基绿色低碳胶凝材料” 技术成果斐然。针对甘肃大量堆存的铁尾矿、粉煤灰等工业废料,研发团队开发出固废活化技术,创新配比将铁尾矿、矿渣等四种主要工业废料转化为高性能建筑材料。经测试,新材料 7 天抗压强度达 26.7MPa,28 天抗压强度可达 43MPa,满足黄土地基处理要求。该技术可将 90% 以上工业固废转化为有用建材,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为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太锅集团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研发的 “极低热值煤矸石及煤气化低活性飞灰固废规模化降碳处理技术”,成功实现极低热值煤矸石和煤气化低活性飞灰燃烧降碳无害化处置。团队建成 3 兆瓦半工业热态中试装置,完成 550 大卡低热值煤矸石及煤气化低活性飞灰的高效燃烧,燃烧后的灰渣平均含碳量小于 1%,降低固废碳含量与环境污染风险,提升灰渣品质,为其在土壤改良、建材原料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扫除障碍。
新兴生物处理技术在减排领域崭露头角。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固体废物,使其无害化并转化为能源、食品、饲料和肥料等。比如厌氧沼气工程技术,能将工业、农业或城镇生活中的大量有机废弃物,如酒糟液、禽畜粪、城市垃圾和污水等,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驱动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同时产生热能,实现能源综合利用。以某大型养殖场为例,通过建设厌氧沼气池,收集禽畜粪便发酵产生沼气,不仅解决粪便污染问题,所发电力可供养殖场日常运营,多余电能还能并网销售,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此外,还有科研团队致力于研发微生物强化技术,通过筛选和培育特殊微生物菌株,提高对特定污染物的分解能力,加速固废处理进程,提升减排效率。
不过,最新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并非坦途。一方面,部分技术虽有创新,但仍处于实验室或中试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差距,需进一步完善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稳定性。例如,一些先进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虽能有效捕获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但设备投资巨大、运行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技术的跨领域融合与协同发展不足,固废处理、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技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此外,公众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存在“邻避效应”,阻碍减排技术设施的建设。
为推动最新减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需多方协同发力。科研层面,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促进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转化。政策层面,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奖励等,支持企业采用最新减排技术,对积极推广新技术的项目给予优先审批与资金扶持;同时,完善相关标准与规范,为技术应用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层面,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减排技术重要性与安全性的认识,通过社区宣讲、媒体报道等方式,化解“邻避效应”,营造良好的技术推广氛围。
最新减排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武器。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推广与应用,这些创新成果将在全球减排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助力地球生态环境重焕生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