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固体废弃物(简称“固废”)产生量持续攀升,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从日常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生活垃圾,到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渣、废料,再到农业领域的秸秆、养殖废弃物,各类固废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污染土壤与水源,还会释放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在此形势下,探索科学高效的固废处理路径,实现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目标,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
当前,我国固废处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固废产生量大且成分复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消费模式升级,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占比不断变化,工业固废则因行业差异呈现出成分多样、部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特点,给分类收集与精准处理带来难度。另一方面,传统处理方式存在短板,过去我国固废处理以填埋、焚烧为主,填埋不仅占用土地,还可能因渗滤液泄漏污染地下水;焚烧虽能实现减量化,但若处理技术不过关,可能产生二噁英等有害气体,造成二次污染。此外,部分地区固废收运体系不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衔接不畅,导致资源化利用效率偏低。
资源化利用是固废处理的核心方向,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在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可回收物如纸张、塑料、金属等经分类回收后,能重新进入生产链条,降低对原生资源的依赖。例如,1 吨废纸回收利用可节省 17 棵树、1.2 吨标准煤,减少约 0.9 吨二氧化碳排放。厨余垃圾则可通过厌氧发酵技术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或供热,发酵后的沼渣还能制成有机肥,实现 “变废为宝”。在工业固废处理方面,钢铁、水泥等行业产生的废渣可用于生产新型建材,如利用钢渣制造水泥、利用粉煤灰生产轻质隔墙板,既解决了固废堆存问题,又推动了建材行业的绿色转型。农业固废中,秸秆通过粉碎还田、饲料化、基料化等方式处理,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替代部分饲料资源,减少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技术创新是推动固废处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动力。近年来,我国在固废处理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智能化、精细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实践。在垃圾分选环节,智能分选设备通过红外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快速精准分离不同类型的垃圾,提高可回收物的纯度与回收率;在焚烧处理环节,新型焚烧炉配备高效烟气净化系统,能有效去除二噁英、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确保烟气达标排放;在填埋处理环节,填埋气回收利用技术不断升级,通过铺设更密集的集气井与更高效的提纯设备,提升沼气回收率与利用效率。此外,“互联网 + 固废处理” 模式也在逐步推广,通过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固废产生量、收运路线、处理进度等信息,实现固废处理全流程的可视化与精细化管理,提高处理效率。
推动固废处理行业健康发展,还需政策引导与公众参与协同发力。政策层面,应进一步完善固废处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主体责任,加大对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扶持力度,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固废处理。同时,健全固废分类回收体系,加强对收运企业的监管,确保分类垃圾“分得开、运得走、处理好”。公众层面,需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固废分类意识与参与度,让分类投放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只有全社会形成 “人人参与、共建共享” 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固废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固废处理不仅是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更是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双碳” 目标的必然要求。随着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技术创新的突破以及政策与公众参与的协同推进,我国固废处理将逐步迈向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建设美丽中国、守护绿色家园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