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在全球积极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碳汇作为吸收和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关键力量,正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碳汇不仅包括我们熟知的森林碳汇,还涵盖草原碳汇、海洋碳汇、湿地碳汇以及新兴的人工碳汇等多种形式。这些不同类型的碳汇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减缓气候变化的“绿色屏障”,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森林碳汇是目前最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碳汇类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以生物量的形式储存起来,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森林碳汇建设,通过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据统计,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9% 提升至如今的 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 194.93 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例,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在荒漠上筑起了百万亩林海,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 86.03 万吨,释放氧气 59.84 万吨,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发挥了巨大的碳汇功能。同时,我国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试点,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森林碳汇建设,让森林碳汇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草原碳汇同样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于土壤和植物体内,草原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10%-30%,是重要的 “土壤碳库”。然而,受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草原出现退化现象,碳汇能力受损。为保护和提升草原碳汇功能,我国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通过合理控制载畜量、改良草原品种、防治草原沙化等措施,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当地通过科学的草原管理方式,如轮牧、休牧等,使草原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草原碳汇能力逐步恢复。此外,科研人员还在积极探索草原碳汇计量方法,为草原碳汇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其碳汇能力不容小觑,海洋碳汇也被称为“蓝碳”。海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包括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贝类固碳、海草床和盐沼等生态系统的碳储存等。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碳汇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通过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实施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红树林种植和修复工作,红树林面积不断扩大,不仅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还每年固定大量二氧化碳,成为重要的海洋碳汇区域。同时,我国加大对海洋碳汇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海洋碳汇监测、计量与交易机制,推动海洋碳汇产业发展。
除了自然碳汇,人工碳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为碳减排提供了新的路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人工碳汇的重要代表,该技术通过捕获工业生产、能源利用等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其运输并封存于地下地质结构中,或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与资源化利用。目前,我国已在多个行业开展 CCUS 项目试点,如在火电、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通过建设 CCUS 设施,有效降低了企业碳排放。以华能集团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的 CCUS 项目为例,该项目每年可捕获二氧化碳约 12 万吨,并将其输送至附近油田进行驱油利用,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封存与资源化,为火电行业减排提供了可行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CCUS 的成本逐渐降低,未来有望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不过,碳汇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自然碳汇方面,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易受极端气候事件、病虫害、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碳汇稳定性难以保障;同时,碳汇计量方法尚不统一,监测技术有待提升,难以准确评估碳汇量。在人工碳汇方面,CCUS 技术仍存在成本高、能耗大、长期安全性有待验证等问题,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面临阻碍。此外,碳汇市场机制不完善,碳汇交易价格波动较大,参与主体积极性不足,也制约了碳汇产业的发展。
为推动碳汇产业健康发展,我们需从多方面发力。在技术层面,加大对碳汇监测、计量、评估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科学统一的碳汇计量体系,提高碳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加强对CCUS 等人工碳汇技术的攻关,降低技术成本,提升技术成熟度。在政策层面,完善碳汇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碳汇建设;健全碳汇市场机制,规范碳汇交易流程,稳定碳汇交易价格,激发市场活力。在生态保护层面,加强对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碳汇能力,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其多元发展为实现零碳未来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完善和市场的成熟,相信碳汇将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守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转自:低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