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与工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污水治理已从“末端处理” 的单一模式,迈向 “源头减量 - 过程控制 - 末端治理 - 资源回收” 的系统治理新阶段。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从 2012 年的 87.3% 提升至 2023 年的 98.5%,但城乡治理不均衡、工业污水成分复杂、再生水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仍较突出。如今,系统治理正以全域协同、技术融合、多元参与的优势,破解污水治理 “碎片化” 困境,推动污水治理从 “达标排放” 向 “生态价值转化” 跨越,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系统治理破解传统污水治理痛点
传统污水治理存在明显局限性,难以适配新时代生态需求。在城乡层面,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相对完善,但县域及农村地区仍面临“设施不足 + 运维薄弱” 的双重问题。部分农村地区采用小型污水处理站处理生活污水,却因缺乏专业运维团队,设备闲置率超 30%,污水直排现象时有发生;而城市污水处理厂虽处理能力强,却因管网覆盖率不足,约 15% 的生活污水未经收集直接排入水体。
工业污水治理则面临“成分复杂 + 监管难度大” 的挑战。化工、制药、印染等行业污水含有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效率有限,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存在偷排漏排行为。某化工园区曾因企业私设暗管排放污水,导致周边河流 COD(化学需氧量)超标 5 倍,生态修复耗时 3 年,直接经济损失超 2000 万元。此外,传统污水治理多忽视资源回收,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常采用填埋方式处置,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再生水利用率仅为 23%,远低于发达国家 40% 的平均水平,水资源循环价值未充分释放。
系统治理通过“全链条管控 + 跨领域协同” 实现突破。在空间维度,构建 “城市 - 县城 - 乡镇 - 农村” 四级污水治理体系,推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向周边乡镇延伸,农村地区推广 “集中处理 + 分散处理” 结合模式;在产业维度,打通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治理协同通道,如将处理后的工业中水用于农业灌溉,减少新鲜水消耗;在资源维度,建立 “污水 - 污泥 - 再生水” 循环利用链条,让污水从 “污染物” 转变为 “可再生资源”。
系统治理的实践路径与价值落地
不同场景下的系统治理呈现差异化应用,但其核心均围绕“全域协同 + 资源转化” 展开。
城乡污水系统治理侧重“设施联网 + 运维统一”。某东部省份推行的 “县域污水治理一体化” 模式,整合县域内 12 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与 89 座农村污水处理站,通过统一的智慧运维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调度。平台实时采集各处理设施的进水浓度、出水水质、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当农村污水处理站出现故障时,自动调度周边移动处理设备应急处理,同时派遣运维人员现场维修,设备闲置率降至 8% 以下。此外,该省份还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深度处理后,输送至沿线农田用于灌溉,年节约农业用水 1.2 亿立方米,实现 “城乡治水 + 农业节水” 双赢。
工业污水系统治理聚焦“分类处理 + 循环利用”。某国家级经开区构建的工业污水系统治理体系,按照 “分质分流” 原则,将园区内污水分为化工污水、电子污水、生活污水三类,分别建设专用处理设施与管网。其中,化工污水处理采用 “高级氧化 + 膜分离” 组合工艺,COD 去除率达 95% 以上,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园区冷却用水与绿化用水,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 50%;电子污水经处理后回收铜、镍等金属,年回收价值超 500 万元。同时,园区安装智能在线监测系统,对企业污水排放实行 “实时监测 + 超标预警”,偷排漏排行为发生率下降 80%。
流域层面的系统治理则注重“水陆统筹 + 生态修复”。在某流域治理项目中,不仅完善沿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还同步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河道生态修复。通过在流域周边农田建设生态沟渠,拦截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再经人工湿地净化后汇入河道;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菌剂,构建 “水体 - 植物 - 微生物” 共生的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项目实施后,流域水质从 Ⅳ 类提升至 Ⅲ 类,周边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鸟类种类增加 20 余种,实现 “污水治理 + 生态保护” 协同增效。
系统治理的支撑体系与未来方向
系统治理的落地离不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多元参与的协同发力。技术层面,“智慧 + 绿色” 技术融合成为关键。智慧水务平台通过 AI 算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参数,如某污水处理厂借助 AI 模型实时调整曝气强度与药剂投加量,使处理成本降低 18%,同时出水水质稳定性提升 25%;绿色技术方面,生物膜法、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在农村地区广泛应用,不仅建设成本低,还能与乡村生态景观融合,实现 “治理 + 美化” 双重效果。
政策层面,“顶层设计 + 激励机制” 为系统治理保驾护航。国家出台《“十四五” 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到 2025 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 95% 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30%;地方政府则通过 “以奖代补” 政策鼓励系统治理项目落地,如某省对县域污水一体化治理项目给予 30% 的建设补贴,对再生水利用项目按用水量给予每吨 0.5 元补贴。此外,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污水治理情况与信贷、招投标挂钩,倒逼企业落实环保责任。
多元参与机制进一步激发系统治理活力。政府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水治理项目,某城市污水处理 PPP 项目引入企业投资 15 亿元,不仅提升了设施建设速度,还通过专业化运维使处理效率提升 12%;公众参与方面,多地开展 “污水治理开放日” 活动,邀请居民参观污水处理厂,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建立污水污染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排污行为。
当前,系统治理仍面临挑战。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设轻运维” 现象,污水治理设施建成后因资金不足导致运维不到位;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流域上下游省份在污水治理标准、责任划分上存在分歧;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再生水价格偏低,企业积极性不足。
未来,我国污水治理系统将向“更智能、更循环、更协同” 方向发展。一方面,数字孪生技术将实现污水治理全流程模拟优化,从管网规划、设施建设到运维管理,全程通过虚拟模型预判问题、优化方案;另一方面,“污水治理 + 碳减排” 将成为新趋势,通过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能耗,利用污泥厌氧消化产生沼气发电,实现污水治理与碳减排协同推进。此外,跨区域流域协同治理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建立上下游省份联防联控体系,推动污水治理从 “局部治理” 走向 “全域共治”。
污水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系统治理则为污水治理提供了全新路径。随着技术创新深化、政策体系完善与多元主体协同,我国污水治理将实现从“量的积累” 到 “质的飞跃”,不仅守护好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水域,更能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