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自2020 年我国明确提出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以来,能源领域作为碳排放的核心阵地,成为双碳战略推进的主战场。四年间,我国能源结构经历深刻变革,从传统化石能源主导逐步向清洁、低碳、高效的多元能源体系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筑牢根基,同时也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浪潮中展现中国担当。
能源转型成就斐然
我国在非化石能源发展方面成绩亮眼。截至2024 年 7 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飙升至 12.06 亿千瓦,短短数年便实现了对国际承诺目标的大幅超越,是 2020 年底装机量的 2.25 倍 。水电、核电装机容量也稳步增长,分别较 2020 年底增加 5819 万千瓦、819 万千瓦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2020 - 2023 年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 15.9% 提升至 17.9% ,清洁能源正逐步成为能源供应的主力军。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同样取得进展。“十四五” 期间,超 7 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节能降碳、灵活性、供热改造 。与 2020 年相比,2023 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下降 1.6 个百分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提升约 15 个百分点 ,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 303 克标准煤 / 千瓦时 ,有效降低了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提升了能源资源配置与调节能力。截至2023 年底,全国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跃升至 3 亿千瓦,相比 2020 年底增加 4000 万千瓦 。具备灵活调节能力的火电装机容量近 7 亿千瓦 ,截至 2024 年 6 月底,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 5439 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达 4444 万千瓦 / 9906 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 2.2 小时 ,为消纳大规模间歇性新能源电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技术创新驱动转型
技术创新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动力。在新能源发电领域,高效光伏电池技术不断迭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验室光电转换效率突破25%,接近传统晶硅电池效率天花板,且具有成本优势,有望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降低,加速太阳能大规模应用。海上风电大容量风机技术取得突破,16 兆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陆续投入使用,单机发电能力提升,降低了海上风电度电成本,拓展了海上风电开发空间。
储能技术创新为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提供关键支撑。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不断优化,能量密度持续提升,成本逐年下降;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在长时储能方面展现潜力,可实现4 - 12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稳定储能,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此外,智能电网技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精准监测与智能调度,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与新能源消纳能力。例如,通过 AI 算法预测新能源发电功率与用电负荷,优化电力分配,降低弃风、弃光率。
政策体系保驾护航
完善的政策体系为能源双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国家层面,“双碳” 目标提出后迅速构建起 “1+N” 政策体系 。其中,《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统领作用 ,“N” 则涵盖能源、工业、交通等多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等配套方案 。地方层面,各省(区、市)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布局与发展阶段,制定符合实际的碳达峰行动方案,细化目标任务,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政策激励措施不断强化。在投资补贴方面,中央财政对新能源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如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给予度电补贴,降低项目初始投资成本,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发力,对从事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刺激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消费。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完善,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金融机构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绿色债券市场逐步扩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我国能源双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随着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快速增长,部分地区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导致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困难,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因工艺复杂、技术改造难度大,短期内难以实现碳排放大幅下降。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广应用受限,如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虽前景广阔,但成本高昂、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受阻。
针对新能源消纳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跨区域输电能力,构建“源 - 网 - 荷 - 储” 互动的智能电网体系,通过需求侧响应机制,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削峰填谷,提高新能源消纳率。对于高耗能行业降碳,一方面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低碳工艺创新,另一方面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建立示范项目,积累经验,降低技术应用成本,完善技术标准与规范,促进技术大规模推广。
展望未来,我国能源双碳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推进,清洁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政策优化,我国有望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