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突破2 亿吨,垃圾焚烧因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优势,成为继卫生填埋后的核心处理方式。与早期简易焚烧不同,如今国内垃圾焚烧项目已形成技术标准化、环保严格化、运营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在破解 “垃圾围城” 难题中发挥关键作用。
技术升级是国内垃圾焚烧项目的核心特征。早期项目多采用机械炉排炉技术,虽能实现基本焚烧,但热效率较低;如今主流项目已升级为“机械炉排炉 + 余热利用” 系统,部分先进项目引入循环流化床技术,垃圾焚烧热效率提升至 85% 以上。同时,烟气处理技术实现全面升级,通过 “SNCR 脱硝 + 半干法脱酸 + 干法脱酸 + 活性炭吸附 + 布袋除尘” 的五级处理工艺,可将二噁英、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在国标以下,部分项目排放指标甚至优于欧盟标准。例如某东部城市垃圾焚烧厂,二噁英排放浓度稳定在 0.01ng-TEQ/m³ 以下,远低于国标 0.1ng-TEQ/m³ 的限值。
资源化利用深度是国内项目的显著优势。垃圾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可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某中型焚烧项目日处理垃圾2000 吨,年发电量达 1.2 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 4 万吨;焚烧后产生的炉渣经破碎、筛分后,可加工为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建设或新型建材生产,资源化率超 90%;飞灰则通过螯合固化处理后安全填埋,实现全流程资源循环。此外,部分项目还探索 “焚烧 + 协同处置” 模式,可同步处理医疗垃圾、工业固废等,进一步提升设施利用效率。
严格的环保管控是国内项目的底线要求。近年来,我国出台《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一系列法规,要求项目配备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将烟气、渗滤液、恶臭等指标接入环保部门监管平台,实现24 小时动态监控。同时,项目建设前需开展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运营期间定期公开污染物排放数据,接受社会监督。某西部城市垃圾焚烧项目通过 “透明工厂” 建设,开放厂区参观通道,让公众直观了解处理流程,有效缓解 “邻避效应”。
国内垃圾焚烧项目仍需应对挑战。部分地区存在项目选址难、公众接受度低的问题;部分中小型项目因技术设备落后,仍存在环保风险。对此,需进一步优化项目规划布局,优先选择远离居民区的合规地块;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焚烧设备国产化、智能化;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提升公众对垃圾焚烧技术的认知,构建“政府监管 + 企业负责 + 公众参与” 的共治格局。
在“双碳” 目标指引下,国内垃圾焚烧项目正从 “处理设施” 向 “环境基础设施 + 资源回收中心” 转型。未来,通过与储能技术、碳捕捉技术的融合,垃圾焚烧项目将在实现自身低碳运营的同时,为城市能源供应提供补充,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