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十年前,当中国首次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时,市场反应冷淡,企业观望,甚至有人戏称碳交易是“政策秀”“纸上谈兵”。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全国碳市场年交易额已突破百亿,企业争相布局,金融机构蜂拥入场,碳交易从“冷板凳”一跃成为“香饽饽”。
这十年间发生了什么?碳交易市场为何突然火爆?是政策驱动,还是市场觉醒?今天,我们深入剖析这场“碳革命”背后的真相。
一、试点十年: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国一盘棋”
2011年,中国宣布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13年起,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福建等地陆续启动试点。
1. 初期困境:市场冷清,企业被动参与
- 企业不理解:许多企业认为碳交易是“额外负担”,甚至质疑“凭什么要我花钱买排放权?”
- 数据基础薄弱:碳排放核算标准不统一,部分企业数据造假,市场信任度低。
- 流动性不足:试点市场割裂,交易量小,碳价波动大,部分试点碳价一度跌至个位数。
2. 政策加码:从地方试点到全国市场
转折点在2017年,国家宣布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并于2021年7月正式上线交易。首批纳入2162家电力企业,覆盖约45亿吨碳排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关键政策推动:
-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确立法律框架
- “双碳”目标(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倒逼企业转型
- 碳配额收紧:从免费分配逐步过渡至有偿拍卖,企业成本压力增大
二、碳交易为何突然火了?三大驱动力
1. 政策高压:不减排就出局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倒逼出口企业减排
- 国内环保督察趋严,高耗能行业面临关停风险
- 金融机构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纳入投资标准,高碳企业融资难
2. 碳资产变现:从成本到利润
过去,企业视碳交易为“罚款”;如今,精明者发现:
- 碳配额可交易:富余配额可出售获利(如新能源企业)
- 碳金融创新:碳质押、碳期货、碳基金等工具涌现
- 绿电溢价: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可获得碳市场额外收益
案例:某钢铁企业通过技改减少碳排放,富余配额获利数千万元;某新能源公司通过出售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获得额外收入。
3. 资本入场:碳市场成新风口
- 券商、基金布局:碳资产管理公司激增,碳期货酝酿推出
- 国际资本关注: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研究中国碳市场
- 碳投机出现:部分投资者囤积配额,押注未来碳价上涨
三、隐忧与挑战:狂欢下的冷思考
尽管碳交易市场热度攀升,但问题依然存在:
1. 数据真实性存疑
- 部分企业碳排放核算仍不透明,存在“漂绿”风险
-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配额分配偏松,影响市场公平
2. 流动性不足
- 全国碳市场目前仅纳入电力行业,交易主体有限
-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尚未开放,市场活跃度待提升
3. 碳价信号仍弱
- 中国碳价约60元/吨,远低于欧盟(约80欧元/吨),减排激励不足
- 免费配额比例过高,企业减排动力有限
四、未来展望:碳交易将如何改变中国经济?
1. 行业洗牌加速:高碳企业要么转型,要么退出
2. 新能源爆发:光伏、风电、氢能等产业受益
3. 碳金融崛起:碳期货、碳保险、碳信托等产品将普及
4. 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国碳市场或与欧盟、美国形成三足鼎立
结语:从“政策市”到“市场市”,还有多远?
碳交易试点十年,见证了中国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转变。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让碳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让企业真正因利益而非压力减排,才是未来十年的关键。
对于企业而言,碳交易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谁先行动,谁就能在“碳中和”时代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