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的浪潮中,生物质能作为唯一可循环利用的碳基能源,正凭借“零碳排放” 特性与资源广泛性,成为可再生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农林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可利用量超 10 亿吨标准煤,为生物质能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扶持,生物质能利用已从传统焚烧发电向多元化、高值化方向升级,在能源供应、固废处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从技术应用来看,生物质能利用路径不断拓宽,形成“发电、供热、供气、燃料” 多业态协同发展格局。在发电领域,传统直燃发电技术持续优化,通过锅炉效率提升与尾气净化处理,降低污染物排放,目前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超 3000 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 1500 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约 5000 万吨。更具创新性的是分布式生物质能利用模式,如农村地区推广的 “秸秆气化供暖”“畜禽粪污沼气发电” 项目,既能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又能为农户提供清洁供暖与电力,山东、江苏等地的示范项目已实现 “一户一沼气”“一村一电站” 的规模化应用。
在高值化利用方面,生物质能正突破能源属性,向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延伸。通过生物质炼制技术,秸秆、林业废弃物等可转化为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液体燃料,替代传统化石能源。2024 年,我国生物柴油年产量达 150 万吨,其中 80% 用于交通领域,有效降低机动车碳排放。此外,生物质还可通过热解、发酵等工艺生产生物基塑料、复合材料,替代石油基产品,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实现生物质降解塑料规模化生产,在快递包装、农业地膜等领域推广应用,助力 “白色污染” 治理。
政策支持为生物质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层面,《“十四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3400 万千瓦”,并将生物质能纳入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体系,提升项目经济性。地方层面,河南、安徽等农业大省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生物质能项目给予每亩秸秆 10-20 元的收储运补贴;浙江、广东则通过 “以奖代补” 方式,支持生物质能与乡村振兴结合,推动农村能源结构升级。同时,碳市场的逐步完善为生物质能赋予额外价值,生物质发电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可参与自愿减排交易,进一步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不过,生物质能利用仍面临挑战。一是原料供应不稳定,农林废弃物分散性强、收储运成本高,部分地区存在“季节性短缺” 问题;二是核心技术有待突破,高端生物燃料、生物基材料的生产工艺仍依赖进口设备,转化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不足;三是产业链协同不足,原料收集、加工、应用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导致部分项目产能利用率偏低。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整合,生物质能有望实现更大突破。一方面,通过“农光互补 + 生物质能”“林业碳汇 + 生物质利用” 等融合模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随着生物炼制技术的成熟,生物质将从 “能源供给” 向 “能源 - 材料 - 化工” 多联产转型,成为链接农业、工业与环保的绿色纽带,为我国 “双碳” 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提供双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