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近期,光伏产业“反内卷” 的呼声日益高涨,业内企业纷纷采取行动积极响应。在不久前召开的 “光伏行业 2025 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 上,专家明确指出,尽管今年上半年光伏应用装机量与累计装机量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但产业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制造端的下滑态势十分显著。未来一段时间,治理 “内卷”、推动行业回归健康发展轨道将是重中之重。
装机量逆势增长,制造端遭遇寒流
2025 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展现出一定的发展活力。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桂小阳介绍,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 2.13 亿千瓦,累计装机规模突破 10 亿千瓦大关,达到 10.99 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的 30% 以上;发电量方面,全国光伏累计发电量 561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3%,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超过 12%,绿色电力的供应能力持续增强。在产业技术领域,我国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各环节的产量和技术水平依旧保持全球领先。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上半年光伏行业的突出亮点是应用装机与累计装机均创下新高,这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制造端整体呈现大幅下降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年度报告中曾指出,2024 年光伏行业各环节产品价格较年初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的降幅分别达到 40%、50%、40%。随着产业链价格的快速下跌,企业的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部分中小企业已宣告破产。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吴国纲认为,目前行业正伴随着周期性波动,处于新一轮深度调整期。商道咨询合伙人、零碳倡议项目首席顾问曹原则指出,当前光伏行业应着力解决“需求压制” 问题,而发展不均衡、全球仍有大量人口电力获取不足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多方协同发力,破解“内卷” 困局
面对挑战,如何平稳度过“深度调整期”?多位专家认为,需要多方协同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共同塑造良好的行业生态。
王勃华分析道:“全球电力市场持续发展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未来,中国电力市场相比世界平均水平会更加乐观。” 他强调,未来最重要的工作是治理 “内卷”,让光伏行业早日回归正常的健康发展轨道。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提出了破除“内卷” 的五大路径:一是从竞争转向竞合,加强行业自律;二是从分散走向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三是从去产量到去产能,实现标本兼治;四是从量本利转变为价本利,提高定价水平;五是从红海迈向蓝海,通过创新 “四化” 增加价值。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张金霞表示,要优化光伏产业结构,推动形成高效协同、动态平衡的产业生态;促进光伏技术创新发展,构建差异化的竞争格局。在下游领域,要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消纳水平和运行稳定性。
曹原希望在“十五五” 期间持续推动再电气化与绿电扩张,加速脱碳进程。他说:“国家和地方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绿色并购融资,期待转型金融与并购融资未来能助力产业产能整合升级和企业出海。”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时智勇指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利用,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源、网、荷、储、市场、政策等多方面协同发力。”2025 年 1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市场配置能源资源的基本制度、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绿证制度等纳入其中,为未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
规模化趋势不变,潜在机遇待发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协力破解行业发展的问题,同时持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桂小阳说道。
与会专家普遍对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张金霞表示:“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光伏发电仍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替代能源。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来看,光伏的规模化发展已成为既定事实和战略方向,这对产业、技术创新、电力系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标普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光伏首席分析师胡丹指出,中国光伏市场需求趋于平稳将导致全球光伏装机增长率放缓,2025 年我国光储装机仍将保持全球领先,但 2026 年海外市场需求的小幅增长无法弥补中国市场需求的下降。不过,从长远来看,我国仍是未来新能源装机的核心且最大市场,从系统性价比来看中国产品具有优势,头部光伏市场增长放缓的同时,新的市场机会将分散在各个区域。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赵永红认为:“城市更新为光电建筑从业者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未来也将成为光伏产业新增的市场亮点。”
吴国纲表示,未来工信部电子司将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规范行业发展,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二是强化标准引领和知识产权保护,助力产业技术创新;三是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巩固全球竞争优势。他还希望行业协会继续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转自:中国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