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宏大征程中,碳交易市场正逐步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市场机制,它将碳排放权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为企业和国家提供了经济激励,促使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助力全球向低碳经济迈进。
从萌芽到崛起: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轨迹
碳交易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 世纪 90 年代。1997 年,《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为全球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该协议为发达国家设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并引入了碳排放权交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三种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帮助发达国家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这一举措犹如一颗种子,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催生出多个区域和国家层面的碳交易试点项目。
在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2011 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些试点地区在交易规则制定、配额分配、市场监管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 年 7 月 16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2225 家,覆盖约 45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市场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截至 2025 年 7 月 15 日,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 6.7 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 462 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现状扫描:规模与活力并存
如今,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了多个规模较大、运行较为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作为全球首个、也是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自 2005 年运行以来,已历经多个阶段的优化与完善。通过逐年收紧排放配额,推动欧洲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升能源效率等方面成效显著。
我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2024 年 1 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与强制碳市场形成 “双轮驱动” 格局。同年 3 月,强制碳市场首次正式纳入水泥、钢铁和铝业三大行业,扩围后预计新增 1500 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 60% 以上。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市场覆盖范围,更激发了不同行业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使市场交易更加多元化、活跃化。
破局之路:应对挑战的策略探索
尽管碳交易市场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全球视角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碳交易体系之间存在规则差异、市场分割等问题,阻碍了碳资产的跨境流动与全球碳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在国内,碳市场也面临着诸如配额分配合理性有待提升、市场参与主体相对单一、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困境。部分企业反映,现行配额分配方法未能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减排潜力差异,导致部分企业减排压力过大或过小;同时,除了重点排放企业外,金融机构、投资基金等市场参与者活跃度不高,限制了市场资金的注入与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为突破这些瓶颈,各方正在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国际上,各国正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推动碳交易规则的互认与衔接,逐步构建全球统一的碳市场框架。我国也在持续完善碳市场制度建设,优化配额分配机制,采用更科学、精准的方法确定企业排放配额;同时,加大对碳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期货、碳期权、碳债券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碳市场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与活力。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碳交易市场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将成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更有望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扮演关键角色,引领世界走向低碳、绿色、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