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推动工业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随着生态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大和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升,工业企业的环境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有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到位、专业人员缺失、治理设施低效、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这些企业大多缺少专业的环境管理人员,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执行标准、管理要求等认识不足,在工作中无法确保环境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中小企业的环境治理设施中不少都是低效设施,治理效果肯定会打折扣,还有的企业治理设施纯属用来应付检查的摆设。比如,某机械喷涂企业按要求建设了二级活性炭吸附装置,但是气体流速、停留时间、活性炭碘值及填装量均不满足要求,无法达到治理效果。在部分行业中,风机风量不足导致废气收集不到位、污水处理停留时间不够等类似问题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不仅是企业环保治理投资不到位,也与环境治理市场鱼龙混杂关系密切,加之企业缺乏专业人员和辨别能力,花了真金白银但没有买到符合规范、要求的治理设备。
近年来,为满足中小企业对环保专业管理的需求,“环保管家”中介服务应运而生,很多中小企业委托环保管家开展排污许可证申领、台账管理、自行监测等日常管理工作。但这种委托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的过度依赖,弱化了主体责任意识,忽视了保障治理设施的日常运行、达标排放等工作,埋下了环境隐患。特别是环保管家的进入门槛低,行业发展还不够规范,一些管家公司就一两个从业人员,资质和能力都不够,无法及时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环保问题,个别环保管家公司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还有造假问题。
要改变这一现状,提升中小企业的环境治理水平,笔者认为,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推动行业性治理,引导中小企业构建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全面提升其常态化环境管理能力。
一是制度赋能。目前,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检查偏重于设施建设运行情况,对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较少。实际上,很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制度或者制度不落实导致的。建议从法律层面明确对企业环保管理专业能力的考核要求,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企业落实环境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二是培训考核。完善关于企业环境管理的培训、考核制度,搭建好常态化培训平台,明确具体培训课程内容、考核规则,将培训、考核情况纳入执法检查内容。建立企业培训动态清单,对企业法人代表、主要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等开展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企业分管负责人、环保岗位负责人及其操作人员,除了法律法规的培训,还要开展水、气、声、固废、辐射治理设施等的技术规范(指南)和运行管理的培训考核。
三是规范市场。进一步明确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合理设置第三方服务机构准入门槛,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企业行为。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强化对环保治理设备工程、第三方服务市场的监管,对建设低效设施的工程单位、服务质量差的管家单位要进一步限制其参与市场活动。坚决打击弄虚作假行为,通过建立明确的制度和可操作的规范,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