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绿色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中国以坚定的决心和切实的行动,在节能减排领域持续发力,成绩斐然。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不仅为国内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
一、政策引领,构筑坚实制度保障
自“十一五” 以来,我国便将节能减排置于重要战略地位,逐步建立起能耗双控制度,并围绕能耗约束性指标,精心搭建起统计核算、节能考核、节能审查、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节能监察等一系列严密的制度体系。
2024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这一方案堪称我国节能减排制度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它系统部署了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从国家、地方、行业等宏观层面,到企业、项目、产品等微观层面,一体推进 “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 制度体系建设,明确了 6 类 15 项重点任务。这一举措犹如为节能减排工作树立了清晰的 “导向标”,强化了地方碳考核这一 “指挥棒” 作用,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有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朝着更为科学、高效的方向迈进。
二、能源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崭露头角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2 年的 68.5% 一路稳步下降至 2024 年的 53.2%。与此同时,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不断攀升,2024 年这一比例达到 28.6%,较上年显著上升 2.2 个百分点。
以浙江省为例,当地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卓著。截至2024 年底,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跃升至 46.4%,规模历史性地超越火电。其中,光伏已取代煤电成为浙江的第一大电源,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位居全国第三,抽水蓄能在运和在建装机规模全国领先,海上风电装机也位列全国第四。
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新能源开发格局逐步成型。海上风电开发也在合理有序推进,海洋能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初现端倪。核电秉持积极安全有序的发展原则稳步前行,生物质能因地制宜蓬勃发展,氢能的发展也在统筹规划下有序推进。此外,为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我国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全力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同时加速配电网改造,积极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大力推广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模式。
三、重点行业突破,绿色转型加速
(一)钢铁行业:产能调控与技术革新并行
钢铁行业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一方面,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严禁以各种名义新增钢铁产能,坚决防止“地条钢” 死灰复燃。2024 年持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对于 “十四五” 前三年节能降碳指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十四五” 后两年原则上限制新增钢铁产能。另一方面,深入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产品,严格控制低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积极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大幅削减独立焦化、烧结和热轧企业及工序,同时大力推进废钢循环利用,支持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
在技术改造方面,全力推进高炉炉顶煤气、焦炉煤气余热、低品位余热综合利用,积极推广铁水一罐到底、铸坯热装热送等先进工序衔接技术,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示范应用。预计到2025 年底,钢铁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将达到 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将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全国 80% 以上钢铁产能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与 2023 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2% 左右,余热余压余能自发电率提高 3 个百分点以上。
(二)石化化工行业:产业升级与流程再造共进
石化化工行业同样在节能减排之路上奋勇前行。在产业政策方面,强化规划布局刚性约束,严格控制炼油、电石、磷铵、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全面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氯乙烯产能,严格把控新增延迟焦化生产规模。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 级水平,同时按要求及时关停并拆除用于置换的产能主要生产设施,全面淘汰 200 万吨 / 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
在节能降碳改造方面,大力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加强高压低压蒸汽、驰放气、余热余压等回收利用,积极推广大型高效压缩机、先进气化炉等节能设备。到2025 年底,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将超过 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将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同时,加快推进工艺流程再造,加速推广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先进工艺,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逐步降低行业煤制氢用量,有序推进蒸汽驱动向电力驱动转变,部分大型石化化工园区还积极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三)有色金属行业:产能优化与技术推广并举
有色金属行业聚焦产能布局优化与节能降碳技术推广。严格落实电解铝产能置换,从严把控铜、氧化铝等冶炼新增产能,合理规划硅、锂、镁等行业新增产能,大力推动再生金属产业发展。到2025 年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预计将达到 24% 以上,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将提高到 90% 以上。在项目准入方面,新建和改扩建电解铝项目必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 A 级水平,新建和改扩建氧化铝项目能效需达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在技术推广方面,积极推广高效稳定铝电解、铜锍连续吹炼、竖式还原炼镁、大型矿热炉制硅等先进技术,加速行业节能降碳改造。预计到2025 年底,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将达到 30%,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将达到 25% 以上;铜、铅、锌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将达到 50%;有色金属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将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四、绿色产业崛起,经济发展添新翼
我国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此推动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在“十四五” 时期,浙江省积极推动 83 个省级园区开展新一轮循环化改造,总投资超过 7000 亿元,成功打造了废旧纺织、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等一批百亿级再生资源产业。同时,浙江紧紧抓住国家相关机遇,1200 多个设备更新项目获得国债资金支持,这些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实现节能量约 290 万吨标准煤,降碳量约 1200 万吨。
从全国来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精心谋篇布局。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 2020 年下降 13.5%,能源消费总量需得到合理控制;节能减排政策机制要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要取得显著成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到 2030 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要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在政策、产业、消费者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政策层面,积极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企业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和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产业层面,加快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氢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等产业,推进太阳能、风能、潮流能、储能等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消费者层面,积极倡导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营造文明健康、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氛围。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减排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未来,我国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深化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