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绿色产业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构建和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以此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引导绿色消费,助力实现“双碳” 目标。这一体系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多年政策沿革与实践探索逐步成型。
政策溯源与体系初建
2013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正式建立,其旨在引导低碳生产和消费,规范低碳产品认证活动,为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划定标准,开启了我国从认证角度管控产品碳排放的先河。然而,随着对绿色产品认识的深化,各细分领域认证标准分散的问题逐渐凸显。2015 年,《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出台,取代了原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低碳产品认证是对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符合相应评价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使认证管理更为规范。
2016 年是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发展的重要节点,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将低碳、环保、有机等系列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这一决策为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奠定了政策基础,改变了以往各认证制度各自为政的局面,推动认证资源优化整合,为后续绿色产品认证体系的全面建设指明方向。
目录与标准的细化完善
为了使绿色产品认证更具实操性和针对性,国家陆续发布各类低碳标识产品目录和相关标准。2013 年 8 月,国家认监委发布第一批《低碳产品认证目录》,将通用硅酸盐水泥等 4 种产品纳入其中,此后,建筑陶瓷砖(板)、钢化玻璃等产品也相继被列入后续批次目录,不断拓展认证覆盖范围,让更多行业产品有了明确的绿色认证方向。
在标准制定方面,截至2020 年 12 月,我国颁布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等 6 项低碳产品认证规则及标准,同时涵盖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以及发电等 23 个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等国家标准。社会团体和部分地区也积极参与,发布如《中国电器电子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等团体和地方标准,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标准体系,从产品能耗、碳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等多方面,为绿色产品认证提供科学严谨的评判依据,保障认证结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认证流程规范与监管强化
认证流程的规范是保障绿色产品认证质量的核心环节。以常见的绿色产品认证申请为例,企业首先需对照相关标准,梳理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部分行业还需准备第三方检测报告。完成前期准备后,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认证机构提交申请,认证机构在收到材料的5 个工作日内完成形式审查,对材料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把关,若有问题企业需限期补正。
形式审查通过签订认证合同,认证机构组建项目组制定实施计划。随后进入产品检测与现场审核阶段,产品由具备资质实验室依据标准全项检测,纺织品检测甲醛含量等指标,检测周期约15 - 20 个工作日,不合格可整改复检。现场审核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核查生产过程与申请材料一致性及体系运行情况。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综合评审检测和审核报告,通过后公示 7 天,无异议则颁发有效期 5 年的认证证书。
获证后监督同样严格,认证机构每年定期监督,包括产品抽检和现场审核,不定期针对投诉或监管反馈突击检查。若企业违规,如某涂料企业擅自改变配方致VOC 超标,将被暂停证书限期整改,严重违规则撤销证书且 3 年内不得再申请,以此确保获证企业持续符合绿色产品要求,维护认证体系公信力。
政策成效与未来展望
我国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 年 12 月,共颁发国家低碳产品认证证书 501 张,涉及企业 313 家;“中国绿色产品” 认证企业达 43 家。这些获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工艺、优化管理,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同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知度不断提升,市场上绿色产品销量逐年增长,形成绿色消费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展望未来,随着“双碳” 目标深入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政策将持续完善。一方面,进一步扩大认证产品范围,涵盖更多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推动传统产业深度绿色变革;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认证经验和标准,提升我国绿色产品认证的国际认可度,助力我国绿色产品走向世界,在全球绿色发展浪潮中展现中国力量,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