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当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城市天际线在湛蓝背景中逐渐清晰,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不再刻意避开风口,孩子们在户外奔跑时不必捂着口鼻—— 这平凡的日常景象,背后是我国烟气治理工作持续推进的显著成效。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核心环节,烟气治理不仅重塑着生态环境的底色,更在经济转型、公众健康、社会发展等维度释放出多重利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环境质量的“净化器”:重绘生态底色
工业生产、供暖发电、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量污染物,是造成雾霾、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元凶。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 2043.9 万吨,PM2.5 浓度超标城市比例超过 90%,北方冬季频繁出现的 “爆表” 天气让 “蓝天” 成为奢侈品。
烟气治理技术的全面应用扭转了这一局面。通过脱硫、脱硝、除尘等工艺升级,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以火电行业为例,超低排放标准实施后,燃煤电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控制在10 毫克 / 立方米、35 毫克 / 立方米、50 毫克 / 立方米以下,较 2010 年下降幅度均超过 80%。截至 2023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平均浓度较 2015 年下降 42%,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 86.5%,北京、河北等曾经的污染重灾区,年均优良天数已突破 300 天。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态系统的修复。酸雨覆盖面积从2010 年的约 150 万平方公里缩减至不足 50 万平方公里,土壤酸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显著增强。在长三角地区,一度因酸雨濒临消失的马尾松群落重新焕发生机,太湖流域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因氮磷排放减少而得到缓解。
经济转型的“催化剂”:倒逼产业升级
烟气治理带来的环保压力,正倒逼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加速转型,催生出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在钢铁行业,传统烧结机排放的烟气曾是区域污染的主要来源,而通过引入活性炭吸附、循环流化床等先进治理技术,不仅污染物排放达标,还能回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生产硫酸,实现“变废为宝”。河北某钢铁集团投入 23 亿元进行全流程烟气治理改造后,年减排二氧化硫 1.2 万吨,同时年回收硫酸产品创造经济效益超 8000 万元。
这种“环保投入 — 成本优化 — 效益提升” 的良性循环,正在多个行业显现。水泥企业通过烟气脱硝改造,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 60% 以上,同时因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每吨水泥生产成本降低 15 元;陶瓷行业采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并配套末端治理设备,产品合格率提升至 98%,高端产品出口量增长 30%。据测算,2020-2023 年,我国工业烟气治理市场规模从 890 亿元增长至 1420 亿元,带动环保装备制造、工程服务、运营维护等产业链就业人数突破 200 万。
更为关键的是,烟气治理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京津冀地区累计淘汰钢铁、焦化等落后产能超1 亿吨,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绿色产业集群。2023 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 13.5%,较 2015 年提升 7 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 “绿色含量” 显著提高。
公众健康的“防护盾”:提升生活品质
烟气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物(PM2.5)可深入人体肺部,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长期暴露会显著降低人群预期寿命。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PM2.5 浓度每升高 10 微克 / 立方米,肺癌发病率将增加 17%。2013 年,我国因大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约 120 万,相关医疗支出占 GDP 的 1.2%。
随着烟气治理成效显现,公众健康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北京市2023 年 PM2.5 年均浓度降至 30 微克 / 立方米,较 2013 年下降 66%,同期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下降 42%,儿童哮喘发病率降低 28%。在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浓度下降使居民预期寿命平均延长 2.2 岁,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群的住院率下降 15%,医疗费用年节省超 300 亿元。
健康效益还体现在生活质量的提升上。过去冬季常见的“雾霾锁城” 现象大幅减少,城市公园、郊野绿地成为居民日常休闲的首选地。2023 年,全国城市居民户外锻炼频次较 2015 年增加 40%,亲子户外活动时长每周平均增加 2.5 小时。在济南,随着空气质量改善,趵突泉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 300 万人次,较 2015 年增长 120%,“一城山色半城湖” 的美景重新回归市民生活。
国际责任的“践行者”:树立大国形象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烟气治理行动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2023 年,我国单位 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较 2012 年下降 70%,提前三年完成《巴黎协定》承诺的减排目标,成为全球大气污染物减排速度最快的国家。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2010-2020 年,我国贡献了全球二氧化硫减排量的 60%,有效遏制了全球 PM2.5 浓度上升趋势。
在技术输出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超低排放治理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钢铁、电力项目,帮助这些国家实现污染物排放浓度降低50% 以上。在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框架下,我国与 30 多个国家建立了烟气治理技术合作机制,累计培训环保专业人才 2000 余人,推动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格局。
从伦敦烟雾事件到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历史上的环境灾难反复证明,牺牲环境换取发展最终将付出沉重代价。我国的烟气治理实践,正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当更多城市的天空重现“水晶蓝”,当孩子们在阳光下自由呼吸,当产业在绿色转型中焕发活力,我们便能深刻理解:烟气治理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发展质量的跃升、民生福祉的增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既是对当代负责的担当,更是对未来承诺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