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创新的市场化节能机制,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各行业节能降碳的关键力量。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这种模式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便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90 年代初,在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的助力下,正式引入我国。
自2010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后,一系列优惠措施相继推出,极大地推动了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 “双碳” 目标的提出,其发展更是驶入了 “快车道”。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节能服务产值规模达 5202 亿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年新增 1647 亿元,市场规模近 700 亿元。节能服务公司数量也不断增长,分布呈现出聚集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特点,其中江苏省数量最多,达 1364 家。
当下,合同能源管理在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公共机构领域,许多政府办公大楼、学校、医院等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中央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进行节能改造。例如,冷水江市行政中心通过能源费用托管模式,对老旧中央空调进行更新改造,更换LED 灯具,并引入能耗监测系统,不仅解决了老旧设备更换资金压力,每年还节约维修维护费用 30 余万元,能耗降低 30% 以上。在工业领域,一些高耗能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对生产工艺、设备进行节能升级,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尽管合同能源管理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技术与项目风险方面,不同用能单位情况复杂,节能技术方案可能存在不匹配问题,且技术更新换代快,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干扰正常生产运营,面临成本增加、进度延迟等风险。合同与信任问题也较为突出,合同条款复杂易引发争议,双方信任建立困难,市场上节能服务公司水平参差不齐。资金与融资难题同样制约着其发展,节能服务公司前期资金投入大,融资渠道却相对有限。此外,政策支持虽有但落实不到位,市场认知和接受程度也有待提高。
展望未来,合同能源管理前景广阔。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与落实,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市场的逐步成熟与规范,其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节能减排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相关方需共同努力,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推动合同能源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实现“双碳”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