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大背景下,固废领域的碳减排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工业固废产生量庞大,其处理和处置过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因排放温室气体而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索固废领域的碳减排路径,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固废现状:数量惊人,隐患重重
近年来,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持续攀升。生态环境部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工业固废年产生量已突破 42 亿吨,历史堆存总量逾 600 亿吨,而综合利用率仅为 57%。钢铁、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是固废产生的 “主力军”,其固废产生量占比超 70%。大量固废的堆存,不仅侵占了超过 200 万公顷的土地资源,还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重金属渗滤可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粉尘释放则会影响空气质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长期威胁。与此同时,我国工业领域年碳排放量约 70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68%,其中固废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碳排放不容小觑。
二、传统处理方式:污染与排放的双重困境
传统的固废处理方式,如填埋和焚烧,都存在明显的弊端。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可能导致渗滤液污染土壤和水体。而且,填埋场中的有机废物在厌氧条件下会分解产生甲烷,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8 - 36 倍,是重要的碳排放源。焚烧虽然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量化,但焚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此外,若焚烧不完全,还会产生二噁英等剧毒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传统固废处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三、技术创新:固废碳减排的新希望
为应对固废领域的碳减排挑战,一系列创新技术应运而生。以二氧化碳矿化技术为例,该技术具有“固废资源化 + 碳封存” 的双重潜力。通过将工业固废(如钢渣、粉煤灰等)中的钙元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与复合矿粉。其中,碳酸钙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塑料、涂料、橡胶、造纸等领域,复合矿粉可用于建筑材料领域。据测算,每吨工业固废通过该技术处理,可实现直接 + 间接减碳 0.3 + 0.75 吨二氧化碳。目前,我国多条万吨级二氧化碳矿化中试线已相继建成投运。例如,瀜矿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工业固废二氧化碳矿化技术,已在包钢集团实现全球首套产业化项目运行,年钢渣处理 10 万吨、二氧化碳矿化量 3 万吨。
除了二氧化碳矿化技术,还有其他创新技术也在推动固废领域的碳减排。智能分选技术利用自动化设备,可实现金属、塑料、有机物等固废成分的高精度分类,纯度达95% 以上,有助于提高固废资源化利用效率,减少后续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低碳破碎技术,如众安环保研发的液压剪切破碎机,能耗较传统设备降低 40%,粉尘排放减少 80%,有效降低了固废破碎环节的碳足迹。循环再造技术更是将废钢渣变身路基材料、从废旧锂电池中提取贵金属,大幅提升了资源化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减少了新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四、政策支持:为固废碳减排保驾护航
政策在推动固废领域碳减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将工业固废二氧化碳矿化技术列入重点攻关技术,为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固废资源化利用和碳减排工作。例如,对采用先进固废处理技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对新建项目,提高固废处理和碳排放的准入门槛,倒逼企业改进技术和工艺。通过政策引导,不仅能够激发企业参与固废碳减排的积极性,还能促进整个固废处理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固废领域的碳减排工作任重道远,但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我们已经看到了实现绿色转型的希望。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固废处理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和碳减排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