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碳汇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减排手段,正逐渐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碳汇交易市场呈现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发展趋势,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
近年来,碳汇交易市场规模呈现出迅猛的扩张态势。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国际市场对碳汇的需求急剧增加,推动碳汇价格持续攀升,有力地促进了碳汇项目的广泛开展。在国内,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上线,以及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重启,碳汇交易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涵盖了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排放行业,以及众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截至2024 年 9 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约 4.4 亿吨,成交额约 249 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51 亿吨,预计到 2025 年底,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4 年,黄河流域产生了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随后陆续有多单交易达成。9 月 12 日,彭阳县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银川签约,交易涉及彭阳县李岔小流域的 3.6 万吨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总金额达到 111.6 万元;9 月 14 日,陕西延安市宝塔区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完成线上交易签约,交易转让水土保持碳汇量 15.1 万吨,金额 543.6 万元。这些交易的成功达成,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其中,进一步提升了碳汇交易市场的活跃度。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交易机制不断完善
政策层面为碳汇交易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完善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和核算方法。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也明确要求制定水土保持碳汇标准。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碳汇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地也积极探索创新碳汇交易机制。黑龙江在全国首创林业碳汇“一张图”,建成 “龙江绿碳” 管理平台,实现全省林业碳汇资源的动态管理;陕西咸阳制定印发林业碳汇计量办法等,让林业碳汇交易开展有依据、有标准、可测量、可核查。2023 年 12 月,生态环境部制定发布了造林碳汇(含竹林)、红树林修复、并网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共 4 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与 2017 年运行的 CCER 方法学相比,新版造林碳汇方法学在核算方法、真实性保障、额外性论证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为碳汇项目的开发和交易提供了更为科学、严谨的依据。
新兴领域不断涌现,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除了传统的林业碳汇,农业碳汇、水土保持碳汇等新兴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农业碳汇方面,通过改善农业管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育种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例如,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阿里云发布的低碳稻作技术,采用新技术后,稻田甲烷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30% 以上,折合亩均碳排放当量减少超 20%,平均 1 亩稻田能少排大概 150 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水土保持碳汇领域,通过保土保碳、减蚀减排、增绿增汇等作用机理,实现碳汇的增加。如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智广总结的,通过各种水保措施,把土壤保持在坡面或淤地坝上,减少土壤侵蚀和碳排放,同时促进植被生长,增加碳汇。
技术创新在碳汇交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碳汇监测与核算方面,综合应用资料收集处理、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解译、样地调查等技术手段,提高碳汇量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在碳汇项目开发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优化项目设计,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碳汇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例如,一些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汇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碳汇量的变化趋势,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碳汇交易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市场规模的扩张、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新兴领域与技术创新的驱动,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当前碳汇交易也面临着诸如碳汇资产开发方法学不足、开发成本较高、交易尚不成熟等问题。未来,随着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碳汇交易有望在全球绿色经济转型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碳汇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转自:碳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