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2025 年,全球能源转型浪潮持续推进,储能产业在经历数年高速扩张后,正进入以技术迭代、市场分化与政策重构为核心特征的理性发展阶段。今年上半年,锂电头部企业引领产业链展开新一轮产能布局,却又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回归理性。企业的生存策略从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深耕”,行业在高速增长中迎来深刻的自我调整期。
上半年超4800 亿元投向储能产能,新增产能突破 1700GWh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CESA)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 年 1-6 月,储能产业链各类产能项目(含公示、签约、在建、投产)共 236 个,计划总投资达 4870.13 亿元,设计年产能达 1700.636GWh。
从细分领域来看,这些项目覆盖锂电池、储能系统集成、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及半固态电池、PCS、BMS、铅炭电池、铅蓄电池、钛锂电池、电池回收等多个方向。其中,在新型储能装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锂电池储能,依旧占据新增产能项目数量和计划投资金额的首位。
具体到项目数量,锂电池储能新增产能项目共84 个,储能系统集成项目 35 个紧随其后,液流电池产能项目 33 个位居第三,钠离子电池和固态、半固态电池产能项目则分别为 26 个和 28 个。
锂电池储能向高端产能集中,头部企业扩产提速
近年来,全球清洁能源需求攀升推动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资本与企业的集中投入让锂电池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的焦点。不过,自2023 年起,该领域陷入产能过剩困境,去库存成为行业难题。工信部等部门随即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减少单纯追求规模的制造项目,2024 年储能新产能投建规模和数量较 2023 年大幅下降。
但这一趋势在2024 年下半年出现转折,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海辰、鹏辉、阳光电源等企业纷纷启动新的扩产计划,且这一态势延续至 2025 年上半年。
今年1-6 月,锂电头部企业密集公布产能建设新进展:宁德时代在福建、山东、河南、重庆等地布局 9 个扩产项目,总规模达 327GWh,其中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扩建项目、洛阳基地三期及四期项目等多个项目设计年产能均为 60GWh;中创新航在福建、四川等地新增产能超 85GWh;瑞浦兰钧在重庆、浙江的扩产项目达 75GWh;比亚迪在广西、山东等四地的 4 个项目总规模达 46GWh。
头部企业加速扩产,主要源于四方面因素:一是价格竞争中,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拉开与二三线企业的差距,资金充裕且具备快速交付能力;二是2024 年行业淘汰赛后,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产线接近满负荷,急需扩产应对交付需求;三是 136 号文件规定 6 月后并网项目电价由市场竞争确定,企业为规避风险在 “5・31” 节点前抢装,催生储能需求激增;四是海外市场持续增长,2024 年中国企业斩获 195.6GWh 订单,2025 年上半年新获 199 个海外订单(总规模 160.22GWh),同比增长 220.28%,为扩产提供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轮扩产呈现向高端产能倾斜的特点。工信部《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明确要求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且对上一年产能利用率不足 50% 的企业不予申报。在此导向下,企业更注重产能质量,如亿纬锂能荆门高新区超级工厂二期项目主打 MB56 储能电池,电芯单体容量 628Ah,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优势,还能减少 PACK 端零部件使用、简化装配工艺、降低成本,单线产能超 15GWh,创行业单体规模新高。
钠电池逆袭液流电池,2025 年成产业化关键年
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与锂电池价格波动密切相关。2021-2022 年锂价高企时,钠电池凭借资源储量、成本、能量密度及安全性等优势被视为锂电替代选项,资本纷纷涌入,产能快速扩张。但随着锂价持续下跌,锂电池及系统价格屡创新低,钠电池成本优势不再,前三年形成的产能严重过剩,2024 年产能扩张大幅放缓,市场期待的 “产业化元年” 未能如期而至。
据CESA 数据,2024 年国内 48 个钠离子电池产能项目规划年产能 254.7GWh,较 2023 年的超 375GWh 缩减 32%;2025 年 1-6 月,钠电池新增产能规划 78.5GWh,仅为去年总量的 1/3。
不过,今年上半年钠电池在新增产能规模和投资金额上均超过液流电池。更重要的是,在技术突破、应用拓展与政策支持下,2025 年成为钠电池产业化的关键一年,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上,头部企业取得重大进展,如宁德时代发布的钠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接近甚至部分超越早期锂离子电池,可满足更多场景需求 —— 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纯电续航超 500 公里,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超 200 公里。
应用场景方面,钠电池今年实现从商用车到乘用车的突破:商用车领域,宁德时代钠新24V 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 6 月开启规模化量产,首搭一汽解放车型;乘用车领域,宁德时代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 12 月量产出货,首搭巧克力换电车型,领克 900 搭载其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实现装车,标志着钠电池正式进入乘用车市场。此外,雅迪 1 月发布多款钠电池电动车,推动短续航车型替代,加速钠电池在轻型交通工具领域的渗透。在启停电源、通信储能、工商业储能等细分市场,钠电池也在全面拓展,尤其在启停电源领域,其充电速度快、低温性能稳定的优势,有望加速替代铅酸电池。
政策层面,工信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2025 年钠电池规模化应用目标,并配套补贴及碳积分政策倾斜,推动其在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的应用。
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多领域应用取得突破
作为下一代潜力电池技术,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关键阶段。2025 年上半年,其在技术、产能、应用等维度均展现蓬勃发展态势。
固态电池核心在于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及卤化物,各有优劣,目前多路线并行发展。其中,硫化物电解质因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10⁻³ 至 10⁻²S/cm,接近液态电解质)、质地柔软、界面适配性强,成为全固态电池研发的热门方向。2025 年 2 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提出,应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能量密度 400Wh/kg、循环寿命 1000 次以上为目标。众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部分已建成百吨级生产线,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
能量密度方面,企业持续突破:宁德时代凭借硫化物+ 卤化物复合电解质体系,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凝聚态半固态电池已量产,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成,计划 2027 年小规模量产,配套理想 MEGA 车型实现 1080 公里续航;赣锋锂业第三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420Wh/kg,通过 200°C 热箱测试,采用氧化物 / 硫化物 / 聚合物三路线并行;国轩高科 “金石电池” 能量密度 360Wh/kg,通过 200°C 极端安全测试,计划 2025 年启动装车验证,已获大众 MEB + 平台认证。
产能扩张方面,2025 年上半年固态、半固态电池在新增产能规模和投资金额上超过液流电池。安瓦新能源全球首条 GWh 级固态电池产线产出首批工程样件,初期目标年产 1.25GWh,规划全球 60-100GWh 产能;赣锋锂业重庆 10GWh 固态电池基地投产,配套东风岚图及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 /eVTOL);清陶能源 2025 年规划产能超 10GWh,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360Wh/kg,搭载智己 L6 支持准 900V 超快充;国轩高科首条 0.2GWh 全固态中试线贯通,良率 90%,为 2027 年 2GWh 产线设计积累经验。
应用领域,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新能源汽车领域,蔚来ET7 搭载卫蓝新能源 360Wh/kg 半固态电池实现千公里续航,智己 L6 Max 光年版采用清陶能源氧化物基半固态电池,上汽集团新一代半固态电池 2025 年底在全新 MG4 量产,比亚迪固态电池装车测试,首搭海豹 EV,CLTC 工况理论续航 1875 公里,日常混用续航超 1300 公里,计划 2027 年小批量装车、2028 年大批量装车;低空经济领域,赣锋锂业固态电池为无人机和 eVTOL 提供动力,支撑行业发展;人形机器人领域,固态电池成为核心解决方案,有望随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应用。
产业链扩张节奏前热后冷,理性期特征显现
从季度数据看,2025 年上半年储能产业链产能扩张呈现 “前热后冷” 态势,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一季度。据 CESA 统计,1-3 月储能产业链各类产能项目共 124 个,计划总投资 3154.92 亿元,设计年产能 1317.436GWh,分别占上半年总量的 83%(产能)和 71%(投资)。这意味着,2024 年下半年因海外市场爆发积累的订单及 “5・31” 节点前抢装潮引发的扩张潮,已进入新的理性阶段。
这一转变源于政策、市场供需、海外环境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政策上,136 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储能项目不再是新能源项目的 “标配”,企业需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自主决定是否配置,倒逼规划产能时更谨慎,避免盲目投资。这一影响在装机数据中体现明显:受 “5・31” 节点推动,5 月储能新增装机同比大增超 300%;6 月则同比下降 31.2%(功率)、19.3%(容量),环比下降 53.2%(功率)、54.1%(容量),出现大幅下滑。此外,394 号文加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市场化机制推动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减少盲目扩产。
市场供需方面,上半年储能招投标市场中标规模持续增长,但实际投运量6 月下滑,呈现 “中标热、落地冷” 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价格战导致储能系统价格跌破 0.3 元 / Wh,行业毛利率大幅下降,企业利润空间压缩,直接放缓了产能扩张节奏。从上半年储能企业业绩预告看,超半数企业业绩和利润同比下滑。
海外环境方面,关税战“外溢” 效应显现,据 CESA 数据,今年上半年对美储能订单仅 3.84GWh,同比骤降 89.96%。部分企业如科大智能、华自科技、国安达等,因价格走低和海外市场变化,终止或暂停了部分项目。
2025 年上半年,储能产业链的产能扩张既体现了全球储能市场的高景气度,也彰显了中国储能企业的实力与信心。而短暂扩张后的理性回归,是政策、市场、技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行业从 “政策驱动” 向 “市场驱动” 转型的必经阶段。
短期内,低效产能出清、价格波动等挑战仍将存在,但长期来看,这将推动资源向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头部企业集中。未来,企业将更注重产能质量、市场需求匹配度和技术创新能力,储能行业也将告别粗放式发展,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新阶段。
(转自:储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