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当中央首次将海洋碳汇核算纳入顶层设计,一场牵涉十万亿级海洋经济的制度变革正加速推进。这片蔚蓝疆域,正从传统认知中的"粮仓",蜕变为助力 "双碳" 目标的 "蓝色碳库",而第三代海洋牧场,恰是激活这万亿潜能的关键钥匙。
一、政策破冰:蓝碳经济迈入制度化新纪元
2025 年 7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首次明确提出 "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这一标志性举措,宣告我国蓝碳经济正式进入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这并非孤立的政策动作,而是与《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等政策形成联动,构建起 "调查监测 — 标准制定 — 交易流通" 的完整政策闭环。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及6 项蓝碳技术规程,为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贝类、藻类等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调查与碳汇计量提供了科学标尺,填补了国内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的空白。从红树到微生物,从海藻到贝类,这些海洋生物固碳增汇的能力,终于有了可量化、可交易的制度依据。
二、第三代海洋牧场:生态与碳汇的"双轮驱动"
相较于传统海洋牧场,第三代海洋牧场实现了从"单一养殖" 到 "生态 - 碳汇协同" 的升级,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双重价值维度。
在生态修复层面,通过构建海藻床、海草床等初级生产力系统,为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育的"天然家园",同时净化海水、稳定海洋生态系统。这种全方位的生态建设,让海洋牧场从单纯的养殖区域,转变为海洋生态修复的重要载体。
在碳汇强化层面,其潜力更为显著。海藻通过光合作用高效捕获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长期储存;贝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的碳,部分形成碳酸钙壳体沉淀,成为"碳封存" 的天然容器。更关键的是,牧场建立的养殖肥料循环利用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模式,减少了养殖污染,避免了因生态破坏导致的碳汇能力下降,真正实现了 "养鱼" 与 "固碳" 的双赢。
三、政策与产业共振:蓝碳经济的"双向赋能" 之道
碳汇核算体系的完善,为蓝碳经济打通了"生态价值变现" 的关键一环。福建连江创新 "蓝碳 + 产权 + 司法" 交易模式,完成全省首例蓝碳交易;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签署首笔 5880 吨碳减排量转让协议,成为国内蓝碳交易的 "破冰之作"。这些案例证明,碳汇核算已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市场机制的 "黄金桥梁"。
产业融合则让蓝碳经济的乘数效应加速释放。山东打造的全国首个海洋牧场"零碳" 智慧用能示范区,将海上风电与渔业养殖有机结合,既减少碳排放,又提升养殖收益;福建推出的 "蓝碳贷" 融资模式,以碳减排收益权为质押,为海洋碳汇项目破解了融资难题,让生态保护不再受制于资金瓶颈。
从政策破冰到产业落地,从生态修复到市场交易,第三代海洋牧场正成为撬动万亿蓝碳经济的核心支点。当碳汇核算成为国家战略,当政策与产业形成共振,这片蔚蓝海域不仅是提供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更将崛起为推动绿色转型的 "蓝色引擎"—— 这既是我国对 "双碳" 目标的务实践行,也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转自: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