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中明确提出,山水工程的保护修复原则包括“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也强调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了对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的尊重,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在必要时辅以人工修复,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其核心是减少人为干预,让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功能。
自然恢复为主,首先,要让生境达到可以自然恢复的起点。在说如何能达到起点之前,我们要搞清楚,构成生境的要素,以及构成生境的诸多要素之中,哪些是人类可以改变的?
生境指生物生存的环境,构成生物生境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气候条件:温度、光照、降水、湿度等,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如热带植物依赖高温高湿环境)。
地理环境:地形(山地、平原、河流等)、土壤类型(肥力、酸碱度、透气性)、水文(水源分布、水质、水流速度)等,例如土壤肥力决定植物生长状况,河流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生物因素:
食物与天敌: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如草食动物依赖植物,肉食动物依赖草食动物),以及天敌的存在影响种群数量平衡。
共生关系:如植物与固氮菌的共生、珊瑚与藻类的共生,相互依存形成稳定生境。
那么,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在以上诸多因素中,人类能改变的生境因素有那些呢?我们也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在特定区域,光、热条件基本不可能有大的改变,那么能改变的条件就剩水和土两项,就是缺土的地方,我们恢复土壤层,缺水的地方我们补充水分。从心打造一个适生的生境。当然,人类能够提供的水土也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要,适度的接受破损的生态,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根据破损环境的现状,合理设定参照系,而不是试图完全恢复破损前的生境。也许让做到,常常得不偿失。
当然,为了保证,人类提供的水土条件更好的被生物利用,人类还可以辅助优化地形与水文:例如退耕还湖、恢复河道自然形态,让水流回归自然状态,为水生生物创造适宜环境;在沙漠地区设置沙障,改善局部气候;在矿山上,适度削高垫低,减小坡度等等。
生物因素:
设定合理的种群密度(植物、动物)调控物种组成:移除入侵物种(如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恢复本地物种群落(如退耕还林时种植本土树种),重建健康的食物链。
保护关键物种:通过人工繁育、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帮助濒危物种(如大熊猫、中华鲟)恢复种群,发挥其对生境的关键调节作用(如大熊猫作为“伞护种”,保护其栖息地可惠及多种伴生物种)。
总之,“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的生态修复原则,是对生态系统自然规律的深刻遵循。在实际操作中,人类需精准识别并合理干预可改变的生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层面,着重改善水土条件,适度优化地形与水文,在尊重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创造必要条件;生物因素方面,科学调控种群密度与物种组成,全力保护关键物种,以此重建稳定健康的生态群落。这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