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正值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之际,近日,2025全国低碳日“国际自愿碳市场对话”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主题为“巴黎协定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自愿碳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的出台,国际碳市场合作框架逐步明晰。该条款首次明确允许国家间通过碳信用交易机制(ITMOs)合作实现减排目标,为全球自愿碳市场注入新规则。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年以来,我国的碳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且中国在落实《巴黎协定》第六条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具备多方面优势。“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上应更具自信,未来有望在全球自愿碳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年显成效
控排占比超60%,成本低促双碳落地
记者:正值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之际,如何评价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建设情况?
张希良:我国的强制性碳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关键作用在于切实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地实施。目前,该市场所管控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0%以上,且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机制,实现了以较低成本达成减排目标,这是极具建设性的进步,对于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过去事实证明,仅靠行政措施也难以有效推进“双碳”目标,而如今借助市场手段,即以全社会最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减排,这是非常重大的进展。
在碳市场数据质量控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人们比较担心我国碳市场数据造假问题,但通过多年建设,在技术、行政等多方面的努力下,数据质量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有效提升了碳市场的数据可信度。
从实际效果来看,企业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过去,企业几乎不考虑碳排放问题,如今却将碳排放纳入企业治理体系之中,这反映出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的意识和行动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我国的碳价保持在合理水平,与我国的碳减排目标相匹配,进一步促进了碳市场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