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近日,中油资本发布公告,拟出资6.55亿元,与控股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按原有持股比例共同向参股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进行增资,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此次增资合计出资金额为32.75亿元。
这并非中国石油首次涉足核聚变领域。早在去年,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合肥科学岛控股有限公司,两者各自出资29亿元、持股比例均为20%。因此,综合前后两次举措,这意味着中国石油继大力布局风光氢等清洁能源之后,正式入局重量级清洁能源——核电领域,由此引发业界震动。
同时,由中石化新星(内蒙古)西氢东送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管道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送管道示范工程内蒙古段正式获批。
该管道是推动绿氢规模化输送、探索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商业运营模式的国家级试验示范项目,也是内蒙古绿氢输送管网先期实施的重点绿氢外送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降低绿氢运输成本,进一步促进绿氢消纳,助力内蒙古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建设,对推动内蒙古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地区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期,中国石化资本投资入股海德明能(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海德氢能)正式完成。这是继2024年6月中国石化资本旗下恩泽基金投资海德氢能后,中国石化资本再次加码增资。
据悉,海德氢能致力于引领绿氢行业技术创新,聚焦绿氢制取和利用综合解决方案。该公司首创高效率、高动态、易维护的方形插片式带压电解槽,并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个制氢项目。目前,其方形电解槽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
中国石化资本作为中国石化产业资本投资平台,锚定中国石化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加快氢能产业链一体化投资布局。该公司先后投资入股了包括海德氢能在内的多家氢能产业链企业,致力于通过资本聚链的方式扩大工业领域氢能示范应用规模,稳妥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布局,不断降低氢能储运成本,高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在全球能源变革浪潮中以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目前,“两桶油”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正在持续开挂。2024年,中国石油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增长超50%。在新能源发电领域,2024年中国石油新建风光装机504万千瓦,年发绿电48亿千瓦时、增长1.2倍。例如,今年上半年,塔里木油田累计生产绿电8.3亿千瓦时。
在CCUS领域,中国石油创新形成了CCUS全产业链技术体系。2024年,中国石油二氧化碳注入量约190万吨,连续三年实现百万吨以上规模注入,新疆油田、大庆油田碳封存工程进入商业化运营。
此外,中国石油在充电领域加快全国战略性布局,2024年已建成充(换)电站3803座、充电枪4.7万把。截至目前,综合能源服务站突破2.3万座,充电桩覆盖率提升至68%。
而中国石化也不遑多让,在清洁能源领域“大招儿”频出。
此前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上市,中国石化作为全球最大基石投资者领投入股宁德时代。中国石化宣布,将携手宁德时代一起构建全国换电网络生态和标准建设,统一管理运营换电资产,今年将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未来共同致力于建设10000座换电站目标。
今年4月,中国石化旗下的我国首条跨区域氢能重卡干线正式贯通,并将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此条“氢走廊”全程约1150公里,中途设有4座加氢站,沿线经过重庆长寿、贵州六盘水、广西百色等地,创新“陆到海”物流运营模式,为复杂地理条件下的氢能运输提供了全国领先的可借鉴解决方案。
当前,中国石化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44座,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京沪、京津、成渝、沪嘉甬、济青和汉宜高速等7条“氢走廊”,基本覆盖“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
5月底,由中国石化发起的氢能产业链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工商注册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标志着中国石化氢能基金正式设立。该基金首期规模为50亿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专注于氢能产业链投资的基金。
由此,随着“两桶油”接连甩出的密集“王炸”,清洁能源产业“鲶鱼”频出,已进入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