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在目前危废行业产能同质化过剩、市场价格战内卷、停产破产潮汹涌袭来的形势下,不少企业陷入了迷茫,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正面临着“把死路当出路” 和 “把出路当死路” 两种抉择。
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能力已达2.1亿吨,而2023年国内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546.5万吨,产能过剩达1倍多,部分地区危废处理产能过剩情况已达数倍。
《2025 年危废行业发展形势分析》中提到,2025 年危废行业产能过剩与同质化低水平竞争形势依然严峻,行业 “散、小、弱”竞争格局未得到改善,“价格战内卷” 仍将持续,行业去产能正处于关键期,尚不具备短期回暖的市场条件,市场供需关系调整到位尚需3年左右的时间。2027年有望成为各省危废市场整体回暖的转折点。
一、破产潮来袭,行业寒意逼人
2025年,破产潮在行业内卷几年后终于来临。今年3月,上海环境首个 “从上海走出去” 的标志性危废处置项目公司 ——南充嘉源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传出停产停工消息。受四川省危废市场大环境影响,近两年危废处置价格断崖式下降,川内多家焚烧处置企业严重亏损,南充嘉源营收大受影响,叠加银行还本付息压力,财务负担沉重,陷入困境。
同样在2025年,苏州新区环保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因结欠大量职工工资及其他债务,流动性严重不足,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被申请破产重整。该公司于3月 1日暂停生产,停产后厂区内残留大量危险废物尚未处置,部分已临近保存期限,环保部门责令整改处置,但其却无力自行处置。
此外,雅生活在2025年4月发布关联交易公告,以6060 万对价收购雅居乐旗下两个分别位于安徽与山东的危废项目,而这两个项目目前均处于业绩亏损状态,安徽安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23-2024年持续亏损,聊城雅居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23 - 2024年虽亏损有收窄迹象,但金额仍较大。
这些案例都表明,危废行业正经历着残酷的洗牌,众多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二、成本倒挂,行业内卷加剧
当前危废行业成本倒挂现象普遍,降本增效乏力,市场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为提高实际经营量,企业纷纷以价换量,价格处于低位区间运行,市场持续低迷,危废处理的市场需求与过剩产能之间存在复杂的结构性问题,持续的价格战内卷导致行业体量变相缩水,据某环保协会统计危废行业体量至今仍未明显突破1500亿。
以危废焚烧为例,单位成本在2000元左右,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多数地区价格却只能维持在1000~1500元左右,一些企业长期处于成本倒挂、亏本维持运营状态。在zhe成本压力下,多数实力不足的企业既无力也不愿投入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进一步加重经营负担,无法摆脱恶性循环。
三、技术创新遇阻,错失转型良机
在技术创新方面,行业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普遍偏低,对产业升级和政策鼓励方向的创新尝试意愿低。尽管政策大力倡导资源清洁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应用,但多数企业因投入大、风险高、投资回报周期长而不愿涉足。
例如废活性炭再生领域,虽然废活性炭具有很高的资源属性,再生炭是可观的利润贡献点,但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不愿自主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创新,陷入依靠设计院与设备供应商的路径依赖陷阱,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投产后收集难、再生效率低、能耗成本高、再生炭质量差等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陷阱,根源就在于企业在投资建设再生设施时,未做好废活性炭收集平台体系建设、技术与供应商评估、设计建造技术风险管控。这些企业因盲目自信与短视情绪,放弃了务实创新的潜在出路,紧闭高质量发展之门,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竞争中必然落伍。
四、危废焚烧困境与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当前,危废焚烧处置领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设施建设中,装置技术缺陷多、性能不佳、长期运行经济可靠性差,危废焚烧项目投资运营同质化低水平现象突出。绝大多数焚烧设施处于人工手动控制状态,都依赖工人经验调节,人员遇到复杂情况只能“估摸着来”(大概其),完全没办法把握数据和工艺参数的关系(多参数高阶、高延迟复杂过程),焚烧过程难以精准调控,回转窑工况不稳定,制约焚烧线安全、稳定、绿色、高效、经济运行。
由于缺乏精确控制,运行连续性差,设备故障多,能耗高,焚烧残渣率高,耐材使用寿命短,这是焚烧行业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价格战内卷、成本倒挂、苦不堪言的根本原因。
据统计,一些企业危废焚烧残渣产生量占处理危废总量的比例高达30%~40%,这意味着焚烧过程中大量能源被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灰渣委托处理成本。从市场行情来看,危废焚烧残渣的委托处理价格普遍在每吨1000元左右,部分高含盐残渣处理费用甚至更高。高昂的单位成本使得焚烧企业在成本倒挂的困境中越陷越深。
为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危废焚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绿色转型刻不容缓。引入智能化控制技术是关键突破口。通过集成智能燃烧控制、全过程污染物实时在线监测与大数据监管、自动化上料及残渣处理等先进技术,可实现危废焚烧技术迭代与行业转型升级。
五、政策导向下的破局新机遇
2025年初,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的指导意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出路。
江苏徐州、内蒙鄂尔多斯、四川凉山等地纷纷发布减少危险废物填埋的倡议书,这一举措呼应了生态环境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明确提出各地要严格管控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逐步降低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这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契机,有望成为破除行业内卷的有力抓手。
危险废物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存在土壤、地下水环境污染隐患,影响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以徐州为例,2024 年徐州市危险废物填埋量为13.15万吨,填埋率为19.42%;而鄂尔多斯 2024 年危险废物填埋量约 14 万吨,填埋处置占比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反映出传统填埋方式在当前行业发展中的弊端日益凸显。
各地投资引导性公告:倡议鼓励企业开展危险废物焚烧残渣的资源化、高值化利用,也为危险废物焚烧技术迭代指明了方向。
这一趋势也为企业带来新的投资和发展方向。对于陷入内卷困境的焚烧企业而言,积极投入到危废焚烧残渣资源化利用项目中,不仅能响应政策号召,还能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行业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若能把握这一机遇,率先在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将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打破当前的发展僵局,促进企业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也能有效改善行业内卷现状。
PS:简要解析一下行业最新的政策导向
辽宁与河南两省率先发布了落实紧密防控危废环境风险的具体措施,危废企业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有以下几条:
1、就近原则,不支持焚烧填埋类物料跨省转移,优先本地区资源化利用;
2、“十五五”危废设施建设规划,还会有新改扩建项目,市场新陈代谢的必然,切莫以为产能过剩、洗牌淘汰后就尘归尘、土归土了,个别企业依靠资金撑到大规模破产潮后仍会面临出局风险;
3、水泥窑协同定位发生变化,协同填埋量大、种类单一的物料为主,但落实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焚烧企业要调整好心态;
4、焚烧企业装树联,一些企业需要对焚烧设施进行工艺消缺改进,但无需过度担心,也不用侥幸,这只是行业竞争的基本要求;
5、小规模焚烧炉面临一定的淘汰风险,不过有实力有决心深耕危废行业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改扩建先进大规模焚烧炉,有机会实现弯道跨越;例如可以建设单套4~6万吨/年的气化焚烧炉,甚至可以探索气化-熔融一体化技术应用创新;
6、危废填埋场,对于多数社会资本而言没有投资价值,除非是给本地区作为兜底应急保障设施,且本地区国有企业投资运营,可以不考虑经济回报;
7、不论是产废企业,还是危废企业,都需要制定削减填埋率的管理计划;
8、危废企业发展路径:技术创新~专业建设运营~做精做细~市场化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国内领先
9、油泥资源化、废油再生,其实市场上已经有很成熟的成套技术装备供应商,无非是投资人是否愿意将老旧落后设施推倒重来,是否愿意进行改扩建项目产业链供应链技术融合创新;
10、活性炭再生赛道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是大气及水污染治理监管升级、废活性炭再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发展必然,粉炭再生能力远小于颗粒炭再生能力,缺口更为明显;
11、资源化利用标准,近五年废盐、铝灰、飞灰、活性炭团体标准编制较为活跃,大多数团标偏好“产品标准”、“飞灰基产品”、“铝灰基产品”、“印染用再生盐”等等,一些专家审查时一开口便问是产品标准还是技术规范,搞的资源化团体标准乌烟瘴气,一些团体标准不对行业公开,根本无法促进资源化领域良性发展,无非是为一些资源化项目建设审批、运行环境监管背书、找由头。
一项好的团体标准不仅应该包含资源化产物指标,如有效成分、杂质、污染物参数、行业去向,还应该包含危废资源化利用的工艺技术,如核心过程、主要反应器、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具象化、可操作性强、创新性的技术要求,要经得起时间经验,经得起行业价值考验,否则就会走形变味,阻碍细分领域发展。
12、飞灰资源化市场项目投资存在多元市场主体,一是地方国企与民营企业的合资公司,二是民营社会资本,三是垃圾电厂(源头资源化),投资方要综合考虑本地区飞灰兜底量(价格)、省域范围内市场竞争、技术选型(含处理成本与产品价值)、设备供应商遴选评估、供应商成套设备技术方案审查与优化、采购与合同风险管理、设计建造技术风险、投产后工艺消缺与技术升级等全过程多要素投资风险管控。
六、突围之路:勇于探索,拥抱创新
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常常把死路当成出路。危废行业一哄而上式跑马圈地布局投资时,行业正在积聚与形成产能同质化严重过剩的重大风险,一些社会资本看到市场上同类项目投资运营搞的风生水起,对市场饱和程度、自身资金实力与技术储备置若罔闻,纷纷投资复制此类项目。
例如铝灰资源化,在各地区纷纷上马项目时,仍有企业跟风加码铝灰资源化投资。这种行为就如同把死路当成出路,大量跨界资本投资铝灰项目必然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同质化产能过剩怪圈,项目陆续投产后必然会陷入了价格战泥潭,最终会导致项目资金链紧张而面临出局风险,逐渐出现停产破产现象,同时加重行业恶性循环。
但更可怕的是把出路当成死路。在技术创新匮乏的当下,一些危废企业原本有机会通过技术升级打破困局,却因认知不足、短视和畏难情绪而放弃,却热衷极限降本、极速增效,一味地削减和压缩成本,忽视运营质量的改善与提升,错失打造技术成本优势的机遇,最终自断生路。
比如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领域,资源化能力缺口大、发展前景广阔,很多社会资本想投资飞灰资源化利用项目,其中很多投资人却对飞灰处理市场与技术应用现状不熟悉,往往想走捷径,往往想低投入高回报,往往想复制市场上所谓成功项目的设备,往往将项目投资建设工作重心放在找寻“成功案例的设备供应商”,忽视了自身技术储备与团队建设,一些企业觉得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而不愿涉足;他们只看到别人盈利,没看到别人的创新投入、付出与艰辛,没看到别人形成的隐性技术经验壁垒;他们只看到眼前虚无的利益而没看到系统性风险挑战,忽视了技术创新潜藏的长期价值,这无疑是把一条光明的出路堵死。
在危废行业当前内卷的困境下,企业宁可大胆尝试多数人口中“死路”,也绝不能轻易否定任何可能的出路。在危废行业中,顺市(上升、繁荣)的时候胆子要小,越是顺市越要谨慎,如履薄冰,要事事小心,要给自己留后路;逆市(下行、衰退、低迷)的时候,胆子要大,越是困难越要向前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功。
危废市场有两种投资逻辑,一种是被动的跟随,一种是主动的作为。被动的跟随,因为始终处在他人的后面,总怕错过时机,总怕错失市场,总怕赶不上别人,不会产生系统性认知,只是为了完成或者达到某一个特定的局部小目标。这种被动的跟随始终让自己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你走过的路都是别人已经走过的路,你在跟着别人走,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主动作为是一种好的方法,主动作为往往是别人口中的“天马行空”,不受前人局限,走自己的路,往往成就更大,长期领先的危废企业往往都是主动作为。
对于很多社会资本而言,危废项目投资建设都是从零开始的状态,重点在于你怎么快速准确掌握市场现状及技术应用现状,重点在于怎么找到行业中最优秀的设备供应商,怎么与行业内最优秀设备供应商一起创新?怎么做真做实成套装备工艺设计建造全过程创新?但一些危废企业是不懂行的,就觉得选择“所谓具有成功案例的设备厂家”、“找一家成熟设备厂家买一套”不就行了嘛。这样做实际上是不行的,危废项目投资建设都需要社会资本与业内优秀设备供应商融合创新开发超越前人、更先进更经济的成套技术装备,否则就会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旋涡。由于每家业内优秀设备供应商的资源都很有限,危废企业如何赋能设备供应商,设备商凭什么、如何与危废企业一起做好过程创新?这些对危废企业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因此,危废项目投资建设需要高度重视产业链技术融合创新。
另外,危废项目投资建设过程有没有完善的系统性管理和流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这要求危废企业必须具有足够的行业经验与技术储备。优化调试试车及工艺消缺与技术升级也是危废项目投资的重点工作,项目建设只是万里长征的开始,还需要在产能爬坡(提负荷提运行质量降成本)过程中完成持续的工艺消缺、工艺改进升级。
小结
危废行业正处于洗牌淘汰的关键期、转型升级的过渡期,企业要不断探索各种出路,在这个过程当中容易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把死路当成出路,第二种错误是把出路当成死路。走错了可以回来再走,但如果把出路当成死路可就出不去了。如果真的不知道方向与出路,宁可把死路当成出路,也不能把出路当死路。
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没有哪个行业比危废行业好很多。危废行业很难很苦,对不对?别的行业你进去后,会发现一样难甚至更难。我们能干的事情是什么呢?将心思放在危废这个小众行业上,去优化先进产能供给,通过创新去重塑市场格局。市场就两件事,一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二是市场主体之间的互相博弈。通过优化先进产能供给,重塑市场格局,成为行业的深耕偏执者才能生存。
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把出路当成死路的危害远大于把死路当成出路,要积极主动适应危废行业发展新常态,不能因一时的困难和迷茫而错失发展良机,要勇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破茧重生,才能在行业内卷中找到真正的出路。
(作者:成都环服科技蒋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