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环保压力日益严峻的当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余热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未被充分利用的宝贵能源,对其进行有效回收利用,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能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余热利用技术由此成为工业节能降耗的重要突破口,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及未来趋势,对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工业余热资源十分丰富,广泛存在于钢铁、化工、水泥、玻璃等众多高耗能行业。据统计,我国工业余热资源总量巨大,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7% - 26%,但目前实际回收利用率却相对较低,大量余热以废气、废水、废渣等形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热污染。以钢铁行业为例,炼铁、炼钢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其温度可达 800℃ - 1500℃,蕴含着大量热能;化工行业的反应余热、冷却余热,水泥行业的窑头窑尾余热等,都是极具回收价值的余热资源。
在余热利用技术应用方面,我国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余热发电领域,余热锅炉- 汽轮机发电系统是较为成熟的技术。该系统通过余热锅炉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蒸汽等余热转化为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例如,在水泥生产企业中,利用窑头窑尾余热发电技术,可将原本直接排放的高温烟气余热回收,转化为电能,满足企业部分用电需求,降低对外部电网的依赖。数据显示,一套日产 5000 吨水泥生产线的余热发电系统,每年可发电约 5000 万度,经济效益显著。
余热供热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北方供暖季,一些钢铁企业将生产过程中的余热通过换热设备进行热量转换,将热水输送至城市供热管网,为居民提供供暖服务。这种方式既减少了燃煤供热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又实现了余热的高效利用,一举多得。此外,余热制冷技术在工业厂房、商业建筑等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吸收式制冷机组利用工业余热作为驱动能源,通过吸收- 发生 - 冷凝 - 蒸发的循环过程实现制冷,可有效降低建筑空调系统的电力消耗。
然而,我国余热利用技术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部分余热资源具有参数不稳定、品位较低等特点,回收利用难度较大。例如,一些工业废气温度波动大、含尘量高,直接影响余热回收设备的稳定运行和使用寿命;低品位余热(如温度低于100℃的余热)的高效利用技术尚不成熟,缺乏经济可行的回收方案。目前余热利用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还有提升空间,部分设备存在换热效率低、能耗高、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余热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成本因素也是制约余热利用技术发展的重要障碍。余热利用项目前期投资较大,包括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管网建设等费用,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资金压力巨大。而且,由于余热利用技术的经济效益在短期内难以完全体现,投资回收期较长,导致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在一些地区,余热利用项目还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补贴标准和优惠政策,无法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在管理和运营方面,余热利用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之间的余热资源调配不合理,导致余热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不同企业之间的余热共享和交易机制尚未建立,造成了余热资源的浪费。同时,余热利用技术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企业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影响了余热利用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余热利用技术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技术创新上,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将推动余热利用技术不断升级。例如,新型高效换热材料的研发,可提高余热回收设备的换热效率;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能够实现余热的高效储存和灵活利用,解决余热资源间歇性和波动性的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余热利用系统的融合,将实现余热利用过程的智能化监测、优化控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政策层面,政府将进一步完善余热利用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余热利用项目的扶持力度。制定更加明确的余热利用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企业开展余热利用项目的积极性。推动建立余热资源交易市场,鼓励企业之间进行余热资源的有偿转让和共享,提高余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在产业发展方面,余热利用产业链将不断完善和延伸。除了传统的余热回收设备制造企业,还将涌现出一批专注于余热利用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随着余热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产业的规模效应将逐渐显现,降低设备生产成本和服务价格,进一步促进余热利用技术的普及。
余热利用技术是我国工业节能降耗、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余热利用技术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我国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事业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实现“双碳” 目标和工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