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工业废水如黑色毒流般悄然排入江河,企业偷排行为如同生态毒品,持续侵蚀着珍贵的水资源。尽管环保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偷排现象却依旧屡禁不止,这背后暴露出的,是水污染治理中不容忽视的“漏洞”,堵上这些漏洞,已是刻不容缓。
企业偷排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违法成本过低与执法力度不足。部分企业将偷排当作降低生产成本的“捷径”,即便被查处,相比巨额的治污投入,所面临的罚款不过是 “九牛一毛”。更有甚者,在利益驱动下与监管部门玩起 “躲猫猫”,通过夜间偷排、暗管直排等隐蔽手段逃避检查。而当前的法律条款在对偷排行为的界定、惩处标准上存在模糊地带,导致执法过程中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例如,一些地方对偷排企业的罚款上限过低,企业在权衡利弊后,甘愿冒险违规,法治的权威性与严肃性遭到严重削弱。
此外,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间协调不畅等问题,也为企业偷排提供了生存空间。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对辖区内企业的偷排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充当“保护伞”;而环保、水利、公安等多部门在联合执法时,由于职责划分不明确,存在相互推诿现象,使得对偷排企业的打击难以形成合力,让企业有机可乘。
要彻底根治企业偷排顽疾,必须以法治为利刃,精准堵住治理漏洞。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将偷排行为与企业信用挂钩,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实施“黑名单” 制度,限制其市场准入与信贷融资;其次,强化执法刚性,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同时,畅通公众监督渠道,鼓励群众举报偷排污行为,并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水是生命之源,良好的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堵住水污染治理的“法治漏洞”,严惩企业偷排行为,不仅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的根本保障。唯有让法治成为高悬在企业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才能斩断偷排利益链条,让江河重现碧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