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3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力推进“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而新型储能,作为这一浪潮中至关重要的“稳定器”,正逐渐崭露头角,深刻改变着能源的存储与利用方式。中国,凭借着强大的政策支持、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创新的技术力量,在新型储能产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然成为全球新能源发展格局中的关键力量。
自2017年起,我国便开始在储能领域精心布局,一系列政策文件接连出台。2024年更是储能政策的“爆发年”,累计发布700余项相关政策,涵盖了发展规划、电价改革、示范应用等多个关键方面。“发展新型储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到了2025年,“新型储能”被列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一系列举措让新型储能产业的重要性不断攀升。同时,政策从“强制配储”向市场化交易机制转变,为储能项目开辟了如峰谷价差套利、辅助服务收益等多元化的盈利渠道,激发了市场的内生动力。
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的市场规模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从国内来看,2021 - 2023年期间,新型储能发展步入快车道,2024年末其装机规模更是历史性地超越了抽水蓄能。截至2024年末,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2023年末增长130%,平均储能时长约2.3小时。在应用场景上,电网侧储能成为新增装机的主力军,占比达到60.0%,其中独立储能占57.6%,预计2025年这一比例还将持续上升。电源侧储能占比32.3%,主要集中在光伏及风电配储;用户侧储能占比7.7%,工厂配储、园区配储和光储充等场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从全球视角看,2017年以来全球储能装机持续高速增长,近五年平均增速达93%。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市场新增装机约188.5GWh,同比增长80%,中国、美国和欧洲三个地区贡献突出,占据全球新增装机的85%以上。国际能源署预测,2024 - 2030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新增将超5500GW,这无疑为新型储能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当下,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趋势。在规模上,集中式、大型化特征愈发显著。截至2024年底,单站装机规模达10万千瓦及以上项目装机占比62.3%,大型储能电站不仅能更好地匹配大型新能源基地的建设需求,还能凭借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投资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同时在技术上也更容易满足电网调峰等复杂需求。
长时储能的占比也在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末,4小时及以上新型储能电站项目装机占比15.4%,较2023年底提高约3个百分点。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沙戈荒”等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迫切需求,共同推动了长时储能技术的发展。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全球长时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30 - 40GW,储能容量达到1TWh;到2040年,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5 - 2.5TW,储能容量达85 - 140TWh,这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和市场潜力。
在技术方面,中国在多个储能技术路线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等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压缩空气储能近期多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化进程加速;飞轮储能在示范项目中积累了成功经验,有望实现规模化推广;超级电容器技术虽起步晚,但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上有所突破,市场规模有望迅速扩大。
然而,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体制机制方面,电源侧储能存在部分新能源配储项目实际利用率低、容量电价未全面落地、依赖政策补贴等问题,影响了新能源主动配储的积极性;电网侧储能面临辅助服务市场规则不统一、跨省交易受限、辅助服务补偿未全面实施等困境,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亟待完善;用户侧储能则受部分区域峰谷价差不足、工商业储能投资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制约,投资吸引力有待提高。
从产业格局来看,产业生产端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的苏州,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地区,储能产业链完善,隔膜、电解液及电芯等环节优势明显,拥有多家知名企业,其新型储能相关产业营收规模目标宏伟。中南地区的深圳,在电化学储能领域成绩斐然,拥有7000多家储能相关产业链企业,形成了一流的产业生态,电化学储能产业产值在2023年就已突破3000亿元。华北地区的北京、河北等地也聚集了不少上市和非上市的储能相关企业。在产业应用端,新型储能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区域发展不均衡。华北地区因传统能源转型压力和负荷中心调峰需求,储能装机规模占比领先;西北地区凭借丰富的风光资源和本地消纳需求,“新能源 + 储能”模式发展迅速;华东地区则依托经济发达、用电需求大、电价峰谷价差大以及头部企业和成熟技术的优势,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新能源消纳和电网调峰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源网侧对新型储能的需求将愈发强劲。同时,技术的持续迭代和成本的不断下降将为新型储能产业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虚拟电厂、共享储能等创新商业模式也将为其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但要实现新型储能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还需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完善体制机制,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产业布局,从而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转自:飞轮储能系统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