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海上风电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形式,正逐渐崭露头角。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海上风电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海上风电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且稳定。相较于陆地,海面开阔,无地形阻挡,风速普遍更高且变化较小,能为风机持续高效发电提供稳定动力。据测算,离岸10 千米的海上风速比陆上高 20% 左右,风机发电时间更长,同等发电容量下,海上风机年发电量比陆上高 70% 。其次,海上风电场不占用宝贵的陆地资源,避免了与农业、工业及城市建设争地的矛盾,且远离居民区,减少了噪音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再者,海上风电单机发电容量更大,可更充分利用风能资源,提升能源供应效率。此外,我国海上风电场多靠近中东部用电负荷中心,输电距离短,便于电力消纳,降低了输电损耗和成本。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迅猛。《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风电机组产能占全球市场的60%,发电机产能占全球市场的 73%,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2024 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为 4331 万千瓦,同比增长 14.9%,占全球市场份额 50% 以上,连续第 4 年稳居全球首位,新增装机容量也连续第 7 年位居全球第一。各地积极布局,江苏、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成为海上风电开发的重心,如江苏早在 2006 年就实现全国首个海上风电风机并网,广东在 2023 - 2024 年海上风电新增吊装容量方面表现突出。
然而,海上风电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尽管我国在风机大型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如自主研发的18 兆瓦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刷新世界纪录,16 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及批量化应用,但部分关键部件及原材料仍严重依赖进口。例如,被称为风电机组核心部件 “国产化最后一环” 的轴承,海上潮湿盐雾环境对其防腐要求更高,技术难点多,国产化率较低;叶片原材料占叶片总成本 75%,目前我国 80% 依赖进口。产业层面,各地为保护本地企业设置门槛,不利于产业整体发展;“一窝蜂” 式发展导致前期开发勘察不充分,项目与其他用海功能冲突,增加开发成本甚至停滞,局部集中式发展还会冲击电网。
展望未来,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创新持续推进,风机将朝着更大单机容量、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海上风电的竞争力。国家政策也大力支持,《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等试点,推动产业向深远海拓展。预计到2030 年,国内海上风电总装机将达到 2 亿千瓦,总投资约 2.6 万亿元,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 20 万亿元。同时,“风电 + 多种产业” 的融合发展模式也将为海上风电注入新活力,如与海洋牧场结合,实现渔业养殖与风电开发协同发展,提高海域综合利用效率。
海上风电产业虽面临挑战,但凭借其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正成为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 目标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海上风电必将乘风破浪,驶向能源新蓝海,为我国乃至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