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6
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攀升、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余热利用行业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余热被白白浪费,既造成能源损失,又加重环境负担。据相关数据,我国工业领域余热资源理论可回收量约13 亿吨标煤,然而实际利用率不足 35%,提升空间巨大。余热利用行业应运而生,致力于将这些废弃余热转化为可利用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助力工业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国余热利用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政策层面,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 年版)》明确要求加强余热余压利用。这些政策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吸引大量投资涌入。市场规模上,我国余热利用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元,且预计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随着技术进步,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应用不断扩大,低温余热发电机组、中高温热泵技术等突破,让工业企业低温余热应用案例增多,有效挖掘了低温余热资源潜力。
但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技术层面,在化工、玻璃等行业,余压利用率低,存在诸多技术空白,如耐高温腐蚀材料研发有待突破,智能控制与数字化运维技术融合不足,跨介质余热梯级利用技术方案尚需完善。市场方面,部分企业对余热利用认知不足,投入积极性不高,导致市场推广受阻。且行业内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低,部分企业技术实力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行业整体形象与发展。
展望未来,余热利用行业前景广阔。技术创新将是关键驱动力,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余热回收系统将实现智能化运行和管理,提升效率与可靠性。材料科学进步也将推动余热回收技术革新,新型材料应用可提高设备性能与寿命。行业整合趋势也将愈发明显,具备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将脱颖而出,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市场份额,促进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拓展,除工业领域持续深挖余热利用潜力外,建筑领域余热回收可降低建筑能耗,交通运输领域余热回收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该领域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余热利用行业虽面临挑战,但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推动下,正迈向快速发展新阶段。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市场份额,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