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一、政策升级:构建全领域能效管理新框架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 年版)》,针对工业、信息通信、交通等六大领域的 53 种产品设备,构建了 “覆盖更广、标准更高、机制更活” 的能效管理体系:
• 广度突破:在 2022 年 20 种设备基础上新增工业锅炉、数据中心、充电桩等 23 种 “耗能大户”,例如要求数据中心 PUE 值(电源使用效率)从行业平均 1.5 降至 1.3 以下,光伏组件转换效率提升至 22% 以上,首次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能效监管 “主战场”。
• 标准重构:能效水平划分为准入水平(市场门槛,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效率≥90%)、节能水平(对应能效 2 级,如空调能效比 APF≥4.0)、先进水平(对应能效 1 级,如电力变压器损耗降低 40%),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未来先进水平将逐步成为新的市场准入门槛。
二、六大行动路径:全链条激活能效提升动能
(一)扩大覆盖:让绿色标准“无死角”
案例:山东某纺织企业曾使用3 级能效变压器,年损耗电量达 50 万度,相当于 250 户家庭年用电量。新政实施后,企业更换为 1 级能效的非晶合金变压器,损耗率从 4% 降至 1.2%,年节约电费超 30 万元,同时获得当地政府 10 万元改造补贴。
• 工业领域:针对锅炉、空压机等 “耗能巨头”,要求 2025 年底前,35 吨 / 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全面达到节能水平,预计可降低工业锅炉行业整体能耗 8%。
• 新型设施:首次将 5G 基站、充电桩纳入监管,例如要求新建 5G 基站单站功耗较 2023 年降低 15%,直流充电桩能效效率≥96%,推动 “新基建” 同步实现 “新能效”。
(二)标准跃升:从“底线约束” 到 “标杆引领”
案例:广东某食品加工厂将制冷系统的3 级能效活塞式冷水机组更换为 1 级能效螺杆式机组后,能效比从 2.8 提升至 5.2,年耗电量从 80 万度降至 45 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80 吨,约等于种植 15 万棵冷杉。
• 动态对标:以电机为例,2024 年节能水平(2 级)对应 IE3 标准,2027 年将提升至 IE4,倒逼企业提前布局永磁电机、直驱电机等先进技术。
• 碳效协同:政策明确将研究制定设备碳排放指标,例如要求变压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降低 12%,推动 “能效考核” 与 “碳效考核” 深度融合。
(三)更新改造:老旧设备的“绿色焕新”
案例:浙江某工业园区实施“电机能效提升三年行动”,累计更换 2000 台老旧电机为高效节能型,年节约电量达 1200 万度,相当于节省标准煤 3600 吨,减少碳排放 9500 吨。其中,某机械企业将 Y 系列电机更换为 YE4 系列后,效率从 89% 提升至 95%,单台电机年节电超 2000 度。
• 重点突破:在钢铁、化工、数据中心等行业开展能效普查,例如要求钢铁行业 2025 年前完成风机、泵类设备节能改造,预计可降低行业综合能耗 10% 以上。
• 循环利用:江苏某再生资源企业打造 “废旧空调智能拆解 — 压缩机再制造 — 高效机组回用” 链条,年处理废旧设备 50 万台,再生压缩机能效提升 12%,形成 “拆解 — 升级 — 再制造” 绿色闭环。
(四)消费引导:让绿色选择成为生活风尚
案例:京东家电推出“高能效产品焕新专区”,对购买 1 级能效冰箱的用户提供 200 元补贴,并联合品牌方推出 “以旧换新碳排放抵消” 活动。数据显示,活动期间高能效家电销量增长 180%,某品牌 1 级能效洗衣机因标注 “年省水 120 吨”,成为消费者首选。
• 平台创新:电商平台上线 “能效碳足迹查询” 功能,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能耗数据,例如某品牌 1 级能效空调标注 “使用 10 年可减碳 3 吨”。
• 地方实践:上海对企业更换高能效锅炉给予最高 50% 改造补贴,对居民 “以旧换新” 家电按能效等级分档奖励,1 级能效产品最高补贴 400 元 / 台,政策实施半年带动超 10 万台低效设备淘汰。
(五)监管强化:让能效红线“带电长牙”
案例:江苏某陶瓷企业因使用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老旧变压器,被纳入节能监察“黑名单”,暂停享受税收优惠并限期整改。企业最终投资 150 万元更换为 1 级能效设备,改造后月均电费下降 25%,同时获得 “绿色工厂” 认证,赢得更多订单。
• 项目门槛:某钢铁企业新建项目因全部采用 1 级能效电机,通过节能审查并获得银行绿色贷款贴息;而某造纸厂因使用 3 级能效泵类设备,项目审批被暂缓,直至完成设备升级。
• 市场净化:2023 年全国开展 “能效标识专项整治”,查处虚标能效案件 180 余起,下架不合格产品 8 万余台,有效遏制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
(六)政策护航:全要素保障能效升级落地
案例:国家开发银行向某大数据中心提供3 亿元绿色贷款,支持其更换 1 级能效服务器并部署液冷系统。项目投用后,数据中心 PUE 值从 1.7 降至 1.15,年节约电费超 1000 万元,同时获得碳交易收益 80 万元。
• 标准攻坚:正在制定《通信基站碳足迹核算办法》《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规范》等标准,填补新型领域监管空白,推动能效管理从 “单一设备” 向 “系统集成” 延伸。
• 金融创新:浙江推出 “能效贷”,企业凭设备能效检测报告可申请最高 3000 万元低息贷款;深圳试点 “节能量交易”,高能效企业可将节能量转化为碳配额,预计年交易规模超亿元。
三、未来趋势:从“单一设备升级” 到
“全链生态重构”
随着政策深化,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将呈现两大转型方向:
• 系统集成化:例如化工行业推动 “锅炉 — 换热器 — 管网” 能效协同优化,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整体能耗降低 15% 以上,从 “设备孤岛” 迈向 “能效网络”。
• 生命周期管理:家电行业探索 “设计 — 生产 — 回收 — 再制造” 闭环,如某企业推出 “空调共享租赁” 模式,旧机回收率达 98%,再制造机组能效提升 8%,实现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的循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