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工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其节能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工业发展迅速,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工业节能利用既是缓解能源供应压力、降低企业成本的现实需求,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 “双碳” 目标达成的关键举措。
当前,我国工业能耗总量庞大且增速较快。数据显示,工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长期超过60%,其中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能耗占比尤为突出 。尽管近年来我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等手段,工业能效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例如,在钢铁行业,我国部分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 5%-10%;化工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也普遍偏高。这表明我国工业节能利用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尽管我国工业节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部分关键节能技术尚不成熟,节能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有待提高。比如,高效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在一些复杂工业场景中的应用仍存在技术瓶颈;新型节能电机、变频器等设备的稳定性和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经济层面,节能改造前期投资较大,而部分企业资金有限,难以承担高昂的改造费用。同时,节能效益的回报周期较长,使得一些企业对节能改造积极性不高。管理层面,企业节能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节能管理人才,能源计量、统计和监测等基础工作薄弱,导致无法精准掌握能耗情况,难以制定有效的节能措施。此外,节能标准和法规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标准更新滞后,监管力度不足,影响了节能政策的执行效果。
为突破工业节能利用的困境,需从多方面发力。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政府应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余热余压利用、高效节能电机系统、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等关键技术,推动节能装备的升级换代。在经济激励方面,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降低企业节能改造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积极性。例如,对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对节能效果显著的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管理优化同样重要,企业应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培养专业节能管理人才,加强能源计量和监测,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完善节能标准和法规体系,提高标准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加强执法监管,确保各项节能政策落到实处。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政策完善和市场机制的成熟,工业节能利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提升工业能效,不仅能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还将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助力我国实现“双碳” 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工业节能利用的深入推进,必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