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与日俱增。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每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达30 亿吨(2022 年更是高达 41.1 亿吨),畜禽养殖废弃物近 40 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约 10 亿吨,建筑垃圾约 20 亿吨,生活垃圾约 2 亿吨,2022 年危险废物产生量亦突破 1 亿吨大关。如此庞大的固废数量,若处置不当,不仅会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其中的有害物质还可能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高效、科学地开展固废利用工作迫在眉睫,这不仅是缓解环境压力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在固废利用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大宗工业固废为例,2023 年,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赤泥、冶炼渣等典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 22.58 亿吨,综合利用率为 53.32%,相较于 2012 年提高了 10.52 个百分点。在 “无废城市” 建设方面,全国 11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 8 个地区积极推进相关工作,计划建设 3700 余项工程项目,投资超过 1 万亿元。这些努力推动了固废利用产业的发展,如部分地区将工业固废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利用;一些城市通过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的完善,提高了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尽管有进展,但中国固废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层面看,部分固废处理技术仍不成熟,对于一些成分复杂的固废,缺乏高效、低成本的处理手段。例如,在处理电子废物时,如何有效分离和回收其中的各种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难题;一些固废处理过程能耗高、污染大,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方面,固废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产业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部分地区固废处理能力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严重不足。市场层面,固废再生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较低,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原生材料产品,这导致固废再生产品市场销路不畅,价格也相对较低,影响了企业参与固废利用的积极性。政策法规虽然在逐步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一些企业违规处置固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突破固废利用的瓶颈,需要多管齐下。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应加大科研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研发先进的固废处理技术。比如,研发新型的固废分离技术,提高资源回收效率;探索固废的高附加值利用途径,如将废塑料转化为高性能材料。在产业发展上,政府应加强引导,推动固废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政策扶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针对市场问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固废再生产品的认知和认可度,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政府可以通过采购政策等手段,优先支持固废再生产品,拓展市场空间。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严厉打击违规处置固废的行为。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的逐步成熟以及政策的持续完善,中国固废利用产业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 年,我国固废综合利用率有望达到 75% 左右。固废利用不仅将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还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转自:固废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