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1
从“污水横流” 到 “清水绕城”,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治水革命。这场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重塑了城乡水网格局,更探索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路径。
一、政策引领:构建全域治水体系
2015 年 “水十条” 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治水进入精准施策阶段。通过实施 “河长制”“湖长制”,全国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 120 余万名,形成 “责任到人、全域覆盖” 的治理网络。2025 年发布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进一步将长江、黄河干流全线纳入保护范围,提出 “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 的生态目标。
在政策激励下,全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24 年,城市污水处理厂达 2600 余座,日处理能力超 2 亿立方米,较 2015 年增长 40%。北京、上海等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 98%,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实现原生污水零直排。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村污水治理从 “试点探索” 转向 “全面攻坚”—— 陕西杨凌通过 “五法治水” 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 82.14%,黑臭水体整治率 82.6%,成为北方缺水地区的示范样本。
二、技术攻坚:破解治水核心难题
在江苏常熟,苏伊士研发的“鱼草联合调控修复湖泊生态系统” 技术,将昔日富营养化的水源地转变为生态完备的美丽湖库,相关专利已获国家授权。这种 “生物技术 + 智慧管理” 的模式,使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 Ⅱ 类标准,为长三角地区饮用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工业废水治理同样实现突破。浙江华友新能源采用高效汽提脱氨法,将生产废水处理后回用于工艺环节,水重复利用率达96%,年节约水资源 30 万立方米。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则通过 “预处理 + 反渗透 + 纳滤分盐” 工艺,建成黄河流域首个工业废水 “零排放” 园区,每年减少污染物排放超万吨。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更催生出盐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实现 “治污 — 循环 — 增值” 的良性循环。
三、系统治理:重塑城乡水生态
在云南保山隆阳区,一座占地仅338 平方米的农村污水处理站,通过三维固定化生物帘技术,将村民生活污水转化为灌溉水源,服务 1400 余人的同时实现 “零能耗” 运行。这种 “小型化、生态化” 模式,使全区 56.99% 的行政村告别污水横流,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城市治水则呈现“多能互补” 的特点。北京环球度假区将市政中水深度净化为高品质再生水,年循环利用量超 140 万立方米,支撑园区 60% 以上用水需求,成为全球首个 LEED 金级认证的主题公园。石家庄通过 “再生水 + 雨水” 双水源保障,2024 年再生水回用量达 1.7 亿吨,城市生态补水和工业冷却用水成本降低 30%。
四、协同共治: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
在河南淮阳,通过“村级处理站 + 户用滤池 + 生态坑塘” 的三级治理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 24% 提升至 61%,286 处黑臭水体变身景观塘、经济塘。这种 “政府主导 + 村民参与” 的模式,将污水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形成 “建设 — 运维 — 监管” 的闭环机制。
跨区域协同治理成为破解流域性污染的关键。长江经济带建立“共抓大保护” 协作机制,通过联合监测、应急联动,干流连续 5 年全线水质保持 Ⅱ 类。京津冀地区则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构建 “引江济淀” 生态补水体系,白洋淀湿地面积扩大 30%,鸟类种类增至 248 种。
五、未来图景:从治污到生态共生
2025 年第一季度,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 91.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 Ⅱ 类,标志着中国治水进入 “提质增效” 新阶段。根据《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到 2027 年,全国将建成 40% 的美丽河湖,实现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的生态目标。
在技术前沿,“智慧水务” 正成为新趋势。重庆唐家沱污水处理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处理效率提升 20%,能耗降低 15%。上海、深圳等地试点 “海绵城市”,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将 70% 的降雨就地消纳,城市内涝发生率下降 40%。
这场治水革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重塑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据测算,2024 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突破 8 万亿元,污水处理行业带动就业超 200 万人。从西北戈壁到江南水乡,从工业重镇到美丽乡村,碧水长清的生态画卷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