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1
曾几何时,“垃圾围城” 还是令人头疼的环境难题,如今,形势却发生了戏剧性反转 —— 中国的垃圾竟然不够烧了。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和影响?让我们一探究竟。
在陕西渭南蒲城县,一家垃圾焚烧厂规划时要集中处置全县城区及众多乡镇的生活垃圾,满负荷运行每年能焚烧超18.25 万吨垃圾,发电 7800 余万千瓦时。但 2023 年,这家厂实际只处理了 13.3 万吨垃圾,产能利用率仅 70% 左右。同样,陕西汉中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因垃圾量不足,每运行 3 个月就得停产 1 个月来收集垃圾,设备运转断断续续。目光转向河南,周口市商水静脉产业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自 2021 年启动后,因垃圾量严重不足,连续几个月单炉运行甚至停炉,运营状况一度艰难。
据E20 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垃圾焚烧厂平均负荷率约为 60%,这意味着 40% 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从全国范围来看,2023 年全国垃圾焚烧发电厂 “计划内停运” 83467 天次,部分焚烧炉超过半年未开机。若按一个垃圾焚烧厂 3 个焚烧炉的配置计算,相当于 76 个垃圾焚烧厂全年停摆,产能浪费情况可见一斑。
时光倒回过去,2011 年,北京每日产生 3 万吨垃圾,周边大型填埋场每日却只能处理 2 万吨,垃圾堆积如山,填埋场周边腐臭弥漫,地下水被污染,居民苦不堪言。2000-2020 年,短短 20 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从 1.4 亿吨飙升至 3 亿吨,且增长迅猛。那时,垃圾处理主要靠露天堆放、简单掩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造成严重的土壤、水源污染,垃圾焚烧技术不成熟,露天焚烧产生的刺鼻气味、有害物质,让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如今,不少城市告别原生垃圾填埋,垃圾焚烧成为主流处理方式。全国垃圾焚烧厂超1000 家,日处理垃圾能力达百万吨,垃圾焚烧厂数量 10 年间增长近 9 倍,处理能力增长 16 倍。曾经为解决 “垃圾围城” 拼命建设的焚烧厂,如今却面临 “吃不饱” 的尴尬。
回溯2003 年,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拉开垃圾焚烧市场化大幕。在政策激励下,资本蜂拥而入,垃圾焚烧厂建设按下 “快进键”。2003-2022 年,短短 19 年,我国垃圾焚烧规模从 1.5 万吨 / 日飙升至 80.5 万吨 / 日,无害化处理能力中焚烧占比从 7% 跃升至 73%。一些地方在规划时过于乐观,对区域发展、人口增长、垃圾产生量预估过高。以河南为例,2019-2020 年集中上马数十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大规模投产后,产能利用率不足问题凸显,部分项目不得不寻求掺烧工业固废维持运转。
这种过度超前建设,使得不少地区垃圾焚烧产能远超垃圾产生量。从全国范围看,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不仅提前完成“十四五” 规划目标,甚至大幅超额。当潮水退去,才发现谁在裸泳,产能过剩的 “后遗症” 逐渐显现,垃圾焚烧厂 “吃不饱” 成了必然。
如果说产能扩张是从供给端埋下了“垃圾不够烧” 的伏笔,那么垃圾分类则是从需求端按下了垃圾减量的 “快进键”。2019 年,住建部等多部门发布通知,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场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行动在各地火热展开。
以上海为例,自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成效显著。2023 年 1-10 月,上海可回收物日分出量 7637 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 2 吨,湿垃圾日分出量 9391 吨,干垃圾日清运量 17325 吨。对比 2019 年 1-6 月,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分出量分别增长 1.8 倍、14 倍和 0.7 倍,干垃圾清运量减少 15%。曾经被混在干垃圾里的可回收物被大量分离出来,废纸、塑料、金属等有了新的归宿,不再进入焚烧厂;湿垃圾也被单独收集,进行堆肥、厌氧发酵等资源化处理,分流效果明显。
在北京,截至2023 年底,全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 95% 以上。越来越多的居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厨余垃圾分出量不断增加,进入焚烧环节的其他垃圾相应减少。据统计,2023 年北京生活垃圾清运量比 2019 年减少了约 10%,垃圾分类对垃圾减量的贡献不容小觑。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城市的垃圾减量效果开始显现,为垃圾焚烧厂的 “饥饿” 现状雪上加霜。
垃圾焚烧厂“吃不饱”,一场激烈的 “抢垃圾” 大战悄然打响,各种乱象也随之滋生。在湖南,两家垃圾焚烧厂为了争抢垃圾,竟然给物业公司支付 “介绍费”,每吨垃圾能给出 50 元回扣,这种公然行贿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批评。
跨区域收垃圾成为常态,一些垃圾焚烧厂为了获取更多垃圾,将触角伸向周边县市。河南商水静脉产业园接收了项城市全域生活垃圾、淮阳乡镇和周口中心城区部分垃圾;咸阳市垃圾焚烧厂接收了礼泉县以及周边县市的垃圾。这种跨区域收运,不仅增加了垃圾运输成本,还可能导致区域间垃圾处理责任划分不清,引发管理混乱。
更有甚者,把主意打到了已经填埋的垃圾上。2024 年,广州兴丰应急填埋场通过审批,重新开挖已经被填埋的 350 万立方米垃圾,海口、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也纷纷加入这场 “地下竞赛”。开挖填埋垃圾,不仅工程量巨大,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填埋场周边的土壤、地下水都面临着被污染的风险。
在浙江,一些垃圾焚烧厂为了抢垃圾,甚至打起了价格战,不断提高垃圾处理费,扰乱了当地垃圾处理市场的正常定价机制。而在江苏,部分垃圾焚烧厂与当地环卫部门勾结,通过不正当手段垄断当地垃圾资源,排挤其他正规企业。这些乱象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对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亟待规范整治。
面对垃圾焚烧厂“吃不饱” 的困境,行业内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为可持续发展寻找新方向。在拓展处理对象方面,不少焚烧厂开始 “跨界”,将一般工业固废纳入处理范围。在广州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技术升级,利用垃圾焚烧设施富余产能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利用。一些地区还尝试将餐厨垃圾、污泥等与生活垃圾混合焚烧,拓宽 “食物” 来源。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 20% 的垃圾焚烧厂开展了协同处置业务,有效缓解了垃圾量不足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跨区域调配垃圾,合理规划服务范围来改善这一现象。惠州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按照“市级统筹、县区落实,等量置换、就近处理,跨区协同、适度补偿” 原则,对惠城、惠阳、博罗三县区生活垃圾进行跨区调配,既缩短了运输距离,又提高了焚烧厂产能利用率。遵义市通过合理规划垃圾焚烧厂服务范围,保障各厂基本运营,全市生活垃圾实现统筹调配,朝着原生生活垃圾 “零填埋” 目标迈进。
同时,技术改造与精细化管理也至关重要。上海环境通过创新烟气净化工艺选型,采用SCR + 组合工艺,在保证环保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改造蛇形管省煤器、一次风空预器及凝汽器扩容,提升发电效能与稳定性。从全国来看,通过技术改造和精细化管理,部分垃圾焚烧厂的发电效率提高了 10%-15%,运营成本降低了 15%-20%。
“垃圾不够烧” 这一现象,是中国在垃圾处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体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优化产能布局、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整治行业乱象以及探索多元破局之道,我们有信心实现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让垃圾处理行业在新的形势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