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3
2025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抢装潮”。
随着国家两项重磅政策设定的4月30日和5月31日两个关键节点过去,行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抢装热潮退去后,光伏企业都在思考:下半年,路在何方?
01政策分水岭
2025年初,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和《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两份文件,对光伏项目实行 “新老划断”。
政策明确规定,4月30日或5月31日后完成施工的光伏电站收益将明显下降,这直接触发了上半年全行业的抢装热潮。
新政策对分布式光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分类,将其划分为四种明确类型:自然人户用、非自然人户用、一般工商业和大型工商业。每种类型在电压等级、装机容量和上网模式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例如,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必须同时满足“电压等级≤10kV”和“总规模≤6MW”双重条件,超出任一标准即归为大型工商业类别。
这种量化界定有效消除了以往“分布式光伏”概念泛化导致的执行模糊。
02下半年市场
随着抢装潮结束,业内普遍预期2025年下半年国内光伏装机增速将回落。
电网消纳压力加大,分布式项目管理细化,集中式项目受绿电入市影响收益率承压,都是影响增速的重要因素。
尽管如此,在“十四五”收官年的项目集中建设推动下,多家研究机构预计2025年国内光伏装机仍将保持稳中略增的态势。
海外市场呈现分化格局。
在经济性波动和政策扰动下,传统欧美市场增长或将放缓,但印度、中东等新兴市场增长亮眼,成为全球装机增长主力。
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560-570GW,同比增长9%,对应组件端需求量约700GW。
03供给侧改革
数据显示,2024-2025年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主链环节总产能过剩度,这导致了2024年第二季度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跳水。
可喜的是,行业自律限产和供给侧改革已初见成效。
截至2024年12月底,硅料企业开工率降至38.6%,硅片企业开工率为46.5%,均处于历史低位。
2025年1月初,多晶硅工厂端库存从11月最高点接近33万吨降至24.9万吨。
随着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自律倡议和减产措施多管齐下,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行业有望迎来库存消化和价格企稳的关键转折点。
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具备技术、成本、资金和全球化解决方案服务能力优势的企业将率先引领行业反转。
04技术突破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突破内卷的关键路径:
1. N型技术全面普及:2025年N型硅片渗透率有望突破90%,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2. 电池技术融合加速:TOPCon、HJT、BC三种技术路线加速融合,预计2025年将出现更多TOPCon+BC的TBC产品以及HJT+BC的HBC产品,推动电池效率从26%向28%迈进。
3. BC电池异军突起:背接触结构使BC电池正面效率保持领先,在效率、安全性、成本等方面均具有优势。
2024年下半年以来,BC集采需求总规模已经超过6GW,两年增量收益即可覆盖投资费用差额。
4. 无银化技术突破:银浆成本持续困扰行业,无银浆料技术有望在2025年迎来突破,大幅降低电池生产成本。
05新兴增长点
海上光伏前景广阔:在土地资源限制下,海上光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上海市2024年发布方案,申报规模上限合计350万千瓦;江苏省拟开展60个海上光伏项目,规模27.25GW。
按照规划,2025年及以后将有更多海上光伏项目并网。
构网型储能崛起:随着新能源并网规模攀升,电力系统面临“双高”挑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
构网型储能应运而生,能主动支撑电网电压、频率、功角稳定,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2025年,构网型储能将强势崛起。
光伏应用场景多元化:随着光伏产品成本下降,以阳台光伏、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为代表的光伏新应用场景空间广阔。
各地也在推动“光伏+制氢制氨”、“光伏+农产品”等“光伏+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
“光伏+算力”创新模式:四川省正在推动“三州一市”依托光伏资源,实施就近接入主网供电、聚合交易、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新模式,加快布局建设绿色算力设施,探索“算力—电力”协同发展。
06建设新思路
面对新形势,2025年下半年光伏建设需要转变思路:
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
在消纳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单纯追求装机规模已不现实,提高发电效率和项目质量成为核心。
从单一产品转向系统解决方案。
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由产品供应转向服务和销售能力,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从国内竞争转向全球布局。
在贸易壁垒加剧的背景下,产能出海进入2.0阶段,头部企业加快高价值和高壁垒市场布局,上中游产品直接出口比例快速提升。
从单纯发电转向多能互补。
通过“光伏+储能”、“光伏+制氢”等多能互补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项目经济性。
2025年下半年,光伏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与重构的关键时期。
挑战虽在,但机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