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30
在全球碳减排进程中,交通行业因其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4%(国际能源署数据)而成为关键领域。随着《交通运输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24 年度)》等政策的落地,以及《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的 “碳排放强度降低 5%” 目标,交通行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重构,开启全方位减排的新征程。
一、动力系统革新:从电动化到氢能突破
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应用已成为交通减排的核心引擎。截至2025 年 4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1.5%,每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进步尤为显著:中材科技研发的 70MPa-Ⅳ 型氢气瓶使重卡续航里程提升至 800 公里,储氢密度提高 40%;国氢科技的 “氢腾” 燃料电池累计运行里程突破 4000 万公里,并在南极极端环境下实现发电。与此同时,氢能源在海上运输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 —— 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通过海上制氢平台,将绿氢转化为氨和甲醇,为远洋船舶提供清洁燃料。
二、燃料替代路径:生物燃料与可持续航空燃料
生物燃料作为中短期交通脱碳的现实选择,正加速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国际能源署指出,2022-2027 年全球生物燃料需求将年均增长 350 亿升,其中生物航空燃料(SAF)需求将扩大至 39 亿升 / 年。日本科斯莫石油公司通过废弃食用油生产 SAF,计划到 2030 年将产能提升 10 倍,并与日本航空合作实现客运航班加注。在陆地运输领域,生物柴油凭借其高十六烷值和低硫特性,可直接与石化柴油混合使用(如 B20 混合燃料),显著降低颗粒物排放。我国正通过建立废弃油脂供应体系和自主认证体系,推动 SAF 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交通管理升级:智能系统与多式联运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大幅降低能耗。吉高集团打造的低碳智慧高速,通过光伏发电、能效管控云平台和隧道抗冻技术,2022 年实现碳减排 1546 吨,珲乌高速路段平均车速提升至 81km/h,达到燃油经济性最佳区间。多式联运的推广则重构了运输结构:我国计划到 2025 年实现铁路和水路货运量较 2020 年分别增长 10% 和 12%,通过 “公转铁”“公转水” 减少公路运输碳排放。港口集疏运铁路和物流园区专用线的建设,正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向低碳模式转型。
四、基础设施协同:能源与交通的深度融合
能源与交通的协同发展成为减排新方向。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 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 10%。在水运领域,LNG 动力船舶的推广成效显著:交通运输部指导意见要求到 2020 年内河船舶 LNG 占比达 10%,并通过加注站点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完善产业链。同时,公路沿线光伏设施的建设(如吉高集团年发电量 84.5 万千瓦时)和港口岸电改造,正构建 “交通 + 能源” 的协同网络。
五、挑战与未来:技术突破与政策协同
当前,交通减排仍面临技术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等挑战。例如,SAF 生产成本是传统航空燃料的 3-5 倍,原料收集能力制约其规模化;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如碳纤维)曾长期依赖进口,需通过自主创新降低成本。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如《通胀削减法案》对生物燃料的资金支持)、技术攻关(如 PEM 电解水制氢装备国产化)和市场机制创新(如碳排考核细则落地),推动交通行业向零碳转型。
从电动化到氢能,从生物燃料到智能系统,交通行业的减排路径正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全产业链重构。通过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发力,交通领域有望在2050 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