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2021 年 7 月 16 日,中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仅覆盖发电行业就已纳入超 40 亿吨 CO₂e 排放量,一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随着石化、化工、建材等七大行业逐步纳入,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正在向我们走来。
这个承载着"双碳" 承诺的市场,究竟藏着哪些关键密码?本文为你深度解析。
01中国为何布局碳交易市场?
(一)国内:用"市场之手" 推动低碳转型
中国碳交易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全社会的碳排放定价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企业主动减排,助力实现"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 的国际承诺。
这一机制如同无形的指挥棒,让高排放企业承担环境成本,让低碳转型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
(二)国际:应对"碳边境" 时代挑战
在全球气候政治博弈中,欧盟频繁提及的"碳边界调节机制" 已形成压力 —— 未来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可能被征收碳关税。
为避免国际贸易劣势,中国需要建立市场化的减排体系,帮助企业提前应对全球低碳贸易规则。
02碳定价:两种机制的博弈与共生
(一)两大核心路径对比
• 碳税:政府直接设定碳价(如北欧国家),市场决定最终排放量,适合小微排放主体,但减排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 碳排放权交易:政府设定排放总量,市场决定碳价(如欧盟、中国),通过配额分配与交易,精准控制重点行业排放,适用于大型排放企业。
(二)中国的选择:双轨制探索
目前全球31 个国家 / 地区采用碳交易体系,30 个采用碳税政策。中国选择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主,未来不排除与碳税结合,形成 "政府调控 + 市场配置" 的双轮驱动模式。
03碳市场如何运转?三步看懂交易逻辑
1、配额分配
政府在一级市场通过免费分配、拍卖等方式向企业发放初始碳排放配额,明确年度排放上限。
2、市场交易
企业在二级市场自主交易配额。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如新能源发电)可出售多余配额获利,高排放企业(如传统火电)则需购买配额以满足合规要求。
3、价格形成
碳价本质是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当减排成本低于碳价时,企业倾向于自主减排;反之则选择购买配额,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04万亿市场正在孕育
规模测算
• 交易量:我国年碳排放超 100 亿吨,若 2025 年纳入 30%-40%,交易量将达 40 亿吨,比肩欧盟总量。
• 交易额:按 2025 年碳价 71 元 / 吨测算,配额市场市值将达 2840 亿元;若纳入期货等衍生品,规模可扩大至 6000 亿元以上。
• 远期潜力:参照欧盟 30 倍的期货现货比,我国碳期货年交易额有望突破 20 万亿元,跻身大宗商品交易第一梯队。
企业机遇在哪里?
•新能源企业:通过 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毛利润可分别增厚 4.8%、2.5%、6.4%,生物质能优势显著。
• 服务机构:1 万家纳入企业带来 20 亿元碳核查市场,第三方机构迎来业务增长期。
05给市场参与者的建议
对于控排企业,需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提前布局减排技术;对于投资者,可关注碳配额交易、CCER 项目开发及衍生品市场;对于服务机构,应加强碳核查、碳咨询等专业能力建设。
中国碳市场的大幕刚刚拉开,从千亿到万亿的跨越,既是国家"双碳" 战略的落地路径,也是企业转型的必答题。随着更多行业纳入、市场机制完善,这个年轻的市场将释放出巨大的减排动力与经济价值。你,准备好了吗?
(转自:中森碳世界)